CN103647892B - 数字相机、相机机身、相机系统及该数字相机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数字相机、相机机身、相机系统及该数字相机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47892B
CN103647892B CN201310491605.0A CN201310491605A CN103647892B CN 103647892 B CN103647892 B CN 103647892B CN 201310491605 A CN201310491605 A CN 201310491605A CN 103647892 B CN103647892 B CN 1036478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ew data
live view
state
image
camer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9160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47892A (zh
Inventor
上田浩
本庄谦
本庄谦一
弓木直人
真壁俊夫
前田健儿
杢中薰
石丸和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38122724&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3647892(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6478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478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478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478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6Remote 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parts, e.g. by remote control devic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9/00Camera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9/00Cameras
    • G03B19/02Still-picture cameras
    • G03B19/12Reflex cameras with single objective and a movable reflector or a partly-transmitting mirr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for display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control or operation of the camera
    • H04N23/635Region indicators; Field of view indic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5Control of camera operation in relation to power supply
    • H04N23/651Control of camera operation in relation to power supply for reducing power consumption by affecting camera operations, e.g. sleep mode, hibernation mode or power off of selective parts of the camer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67Camera operation mode switching, e.g. between still and video, sport and normal or high- and low-resolution m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3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based on contrast or high frequency components of image signals, e.g. hill climbing metho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5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by influencing optical camera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2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based on the phase difference signal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数字相机、相机机身、相机系统及该数字相机的控制方法。本数字相机包括微机(110),该微机(110)具有如下实时取景模式:进行控制,使得将CMOS传感器(130)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实时地作为运动图像显示在液晶监视器(150)上;微机(110)进行控制,使得在实时取景模式中释放按钮(141)接受到开始自动对焦动作的指示后,使可动反光镜进入上述光路内,并在用AF传感器(132)进行了测定后,使可动反光镜从光路内退出并返回到实时取景模式。由此,能够提高包含可动反光镜并且可用电子取景器来实时取景显示被摄体像的数字相机的操作性。

Description

数字相机、相机机身、相机系统及该数字相机的控制方法
本申请是2006年11月30日提交的,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0680045966.0(国际申请号PCT/JP2006/324000,分案申请的申请号200910225246.8、再分案申请的申请号201110304660.5),发明名称为“数字相机”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字相机、相机机身、相机系统及该数字相机的控制方法,特别涉及包含可动反光镜并且能够用电子取景器来观察被摄体像的数字相机、相机机身、相机系统及该数字相机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数字单反相机包括电子取景器和光学取景器,所以能够用可动反光镜来切换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并用光学取景器来观察。因此,在记录图像上的被摄体像和光学取景器上显示的被摄体像之间不发生偏差,能够良好地进行摄像操作。
然而,数字单反相机需要按照动作状态来切换可动反光镜。因此,要求用户手动操作,需要确保其所需的时间。特别是在具备使显示部显示摄像元件生成的实时图像的“实时取景模式(live view mode)”的相机中,随着自动对焦动作、调整光圈的动作、及摄像动作,需要频繁地切换可动反光镜。
具备实时取景模式的数字单反相机例如公开于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72593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数字单反相机未充分改善伴有切换可动反光镜的操作性。因此,即使好不容易能够执行实时取景模式,对用户来说也难以使用,结果是只能一边用光学取景器来观察图像一边摄像。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数字相机,包含可动反光镜并且能够用电子取景器来实时取景显示被摄体像,提高了其操作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数字相机,具有为了将被摄体像导向光学取景器、而被配设得相对于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可自由进出的可动反光镜,其中,包括:摄像元件,拍摄上述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来生成图像数据;显示部,显示上述摄像元件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控制部,具有如下实时取景模式:进行控制,使得将上述摄像元件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实时地作为运动图像显示在上述显示部上;以及电池容纳部,容纳电池;上述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在设置了实时取景模式的状态下,上述电池容纳部中容纳的电池的电压低于预定值时,退出实时取景模式并使上述可动反光镜进入上述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
本发明提供一种相机机身,具有为了将被摄体像导向光学取景器、而被配设得相对于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可自由进出的可动反光镜,并能够拆装可互换镜头,其中,包括:摄像元件,拍摄上述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来生成图像数据;显示部,显示上述摄像元件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控制部,具有如下实时取景模式:进行控制,使得将上述摄像元件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实时地作为运动图像显示在上述显示部上;以及电池容纳部,容纳电池;上述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在设置了实时取景模式的状态下,上述电池容纳部中容纳的电池的电压低于预定值时,退出实时取景模式并使上述可动反光镜进入上述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
本发明提供一种相机系统,包括上述相机机身和可互换镜头。
本发明提供一种数字相机的控制方法,该数字相机具有为了将被摄体像导向光学取景器、而被配设得相对于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可自由进出的可动反光镜,以及容纳电池的电池容纳部,其中,该数字相机的控制方法,在拍摄上述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来生成图像数据,并设置了进行控制使得上述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实时地作为运动图像显示的实时取景模式的状态下,进行控制,使得在上述电池容纳部中容纳的电池的电压低于预定值时,退出实时取景模式并使上述可动反光镜进入上述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
由此,能够用操作AF开始指示接受部这一简单的操作,来容易地从使用测距部的自动对焦动作进行到实时取景显示。因此,用户能够用简单的操作,在对焦到被摄体的状态下根据实时取景显示来构图。
由此,显示部的显示不同,所以容易识别是自动对焦动作中还是摄像动作中。因此,能够解决用户容易混同两个动作这一问题。用户容易混同两个动作,是因为两个动作中从可动反光镜发生的声音的样式相似(这是因为,在自动对焦动作时和摄像动作时,可动反光镜都上下)。
由此,在可动反光镜从光路内退出时和进入光路内时,都能够进行自动对焦动作。
由此,只通过用测距部进行自动对焦动作,就能够实现包含连续自动对焦动作的自动对焦动作。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包含可动反光镜并可用电子取景器来实时取景显示被摄体像的数字相机的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5的相机的概要的示意图。
图2是实施方式1~5的相机机身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3是实施方式1~5的相机机身的后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1~5的可互换镜头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5是实施方式1~5的相机的反光镜箱的内部为状态B时的示意图。
图6是实施方式1~5的相机的反光镜箱的内部为状态C时的示意图。
图7是用于说明OVF模式时按下了AV按钮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8是用于说明实时取景模式时按下了光圈收缩按钮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9是用于说明实时取景模式时按下了实时取景预览按钮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0是部分放大显示在液晶监视器上时的例子的示意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在手动对焦模式中用光学取景器来摄像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2是保存记录用图像的图像文件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3是用于说明在手动对焦模式中用液晶监视器150来摄像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4是用于说明在单次对焦模式中用光学取景器来摄像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在单次对焦模式中用液晶监视器150来摄像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6是用于说明在连续对焦模式中用光学取景器来摄像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7是用于说明在连续对焦模式中用液晶监视器来摄像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8是用于说明从OVF模式切换到实时取景模式时的自动对焦动作的流程图。
图19是显示对焦到的点的显示画面的示意图。
图20是AF传感器中包含的线传感器(ラインセンサ)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21是用于说明用超声波振动发生器来除去附着在保护件上的灰尘等异物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22是用于说明只使用AE传感器的情况下的闪光灯摄像动作的流程图。
图23是用于说明使用AE传感器和CMOS传感器的情况下的闪光灯摄像动作的流程图。
图24是用于说明由于冲击而对实时取景模式进行复位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25是用于说明OVF模式时按下了LV预览按钮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26是用于说明通过遥控操作而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27是用于说明通过三角架的固定而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28是用于说明通过液晶监视器的旋转操作而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29是用于说明通过外部端子的连接而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30是用于说明通过长宽比的设置而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31是用于说明通过光圈环的操作而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32是用于说明通过菜单按钮操作而解除实时取景模式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33是用于说明通过电源切断操作而解除实时取景模式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34是用于说明通过电池盖的打开操作而解除实时取景模式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35是用于说明通过电源电压的降低而解除实时取景模式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36是用于说明通过电源电压的降低而解除实时取景模式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37是用于说明通过外部端子的连接而解除实时取景模式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38是用于说明随着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而转移到单次对焦模式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39是用于说明随着转移到连续对焦模式而转移到OVF模式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40是将多枚实时图像显示在液晶监视器上时的显示画面的示意图。
图41是用于说明实时取景的多显示动作的流程图。
标号说明
10 相机(camera,所谓“相机”包括照相机、摄像机等各种相机)
100 相机机身
110 微机
111 缓冲器
121a、121b 可动反光镜
125 焦点板
126 棱镜
130 CMOS传感器
132 AF传感器
134 超声波振动发生器
137 目镜
140a 菜单按钮
140j LV预览按钮
141 释放按钮
142 电源开关
143 电池盒
150 液晶监视器
152 外部端子
155 遥控接收部
200 可互换镜头
210 CPU
220 物镜
230 变焦透镜
242 光圈环
251 校正透镜
252 陀螺传感器
260 对焦透镜
261 对焦电机
262 对焦环
300 存储卡
具体实施方式
[目录]
1实施方式1
1-1数字相机的结构
1-1-1整体结构的概要
1-1-2相机机身的结构
1-1-3可互换镜头的结构
1-1-4反光镜箱的状态
1-1-5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和本发明的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
1-2数字相机的动作
1-2-1显示实时图像的动作
1-2-1-1使用光学取景器时的动作
1-2-1-2使用液晶监视器时的动作
1-2-2调整光圈和显示实时图像的动作
1-2-2-1使用光学取景器时的动作
1-2-2-2使用液晶监视器时的动作
1-2-3拍摄记录用图像的动作
1-2-3-1用手动对焦来摄像的动作
1-2-3-1-1使用光学取景器时的动作
1-2-3-1-2使用液晶监视器时的动作
1-2-3-2用单次对焦来摄像的动作
1-2-3-2-1使用光学取景器时的动作
1-2-3-2-2使用液晶监视器时的动作
1-2-3-3用连续对焦来摄像的动作
1-2-3-3-1使用光学取景器时的动作
1-2-3-3-2使用液晶监视器时的动作
1-2-4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时的对焦动作
1-2-5显示测距点的动作
1-2-6灰尘自动除去动作
1-2-7实时取景模式中的闪光灯摄像动作
1-2-7-1只用AE传感器来测光的动作
1-2-7-2合用AE传感器和CMOS传感器来测光的动作
1-2-7-3只用CMOS传感器来测光的动作
2实施方式2
2-1通过光圈调整而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时的动作
2-2通过遥控操作而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时的动作
2-3通过三角架的固定而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时的动作
2-4通过液晶监视器的旋转操作而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时的动作
2-5通过外部端子的连接而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时的动作
2-6通过4:3以外的长宽比设置而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时的动作
2-7通过光圈环的操作而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时的动作
3实施方式3
3-1通过菜单按钮操作而解除实时取景模式的动作
3-2通过电源切断操作而解除实时取景模式的动作
3-3通过电池盖的打开操作而解除实时取景模式的动作
3-4检测出电池电量低而解除实时取景模式的动作
3-5通过镜头的拆下而解除实时取景模式的动作
3-6通过外部端子的连接而解除实时取景模式的动作
4实施方式4
4-1从连续对焦模式转移到单次对焦模式的动作
4-2从实时取景模式转移到OVF模式的动作
5实施方式5多画面的实时取景显示
6实施方式6其他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1-1数字相机的结构]
[1-1-1整体结构的概要]
图1是用于说明相机10的概要的示意图。相机10由相机机身100、和可拆卸地安装在相机机身100上的可互换镜头200构成。
相机机身100拍摄可互换镜头200中包含的光学系统聚光的被摄体像,并作为图像数据来记录。相机机身100包括反光镜箱120。反光镜箱120为了使被摄体像选择性地入射到CMOS传感器130(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或目镜136中的某一个上,而切换来自可互换镜头200中包含的光学系统的光学信号的光路。反光镜箱120是包含可动反光镜121a、121b、反光镜驱动部122、快门123、快门驱动部124、焦点板125、以及棱镜126的结构。
可动反光镜121a为了将被摄体像导向光学取景器,而被配设得相对于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可自由进出。可动反光镜121b与可动反光镜121a都被配设得相对于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可自由进出。这样,可动反光镜121b反射从可互换镜头200中包含的光学系统输入的光学信号的一部分,使其入射到AF传感器132(AF:auto focus,自动对焦)。AF传感器132例如是用于进行相位差检测式的自动对焦的受光传感器。在AF传感器132是相位差检测式的情况下,AF传感器132检测被摄体像的散焦量。
在可动反光镜121a进入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时,从可互换镜头200中包含的光学系统输入的光学信号的一部分经焦点板125及棱镜126被入射到目镜136上。此外,可动反光镜121a反射的光学信号由焦点板125扩散。然后,该扩散了的光学信号的一部分入射到AE传感器133(AE:auto exposure,自动曝光)上。另一方面,在可动反光镜121a及121b从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退出时,从可互换镜头200中包含的光学系统输入的光学信号入射到CMOS传感器130上。
反光镜驱动部122包括电机、弹簧等机构元件。此外,反光镜驱动部122根据微机110的控制,来驱动可动反光镜121a、121b。
快门123能够切换得遮断或通过经可互换镜头200入射的光学信号。快门驱动部124包括电机、弹簧等机构元件。此外,快门驱动部124根据微机110的控制,来驱动快门123。其中,反光镜驱动部122中包含的电机、和快门驱动部124中包含的电机可以是分开的电机,也可以用1个电机来兼用。
在相机机身100的背面,配置着液晶监视器150。液晶监视器150能够显示CMOS传感器130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
可互换镜头200中包含的光学系统包含物镜220、变焦透镜230、光圈240、像抖动校正单元250、及对焦电机260。CPU210控制该光学系统。CPU210能够与相机机身100端的微机110发送接收控制信号或与光学系统有关的信息。
其中,在本说明书中,将使液晶监视器150实时地显示被摄体像的功能及显示称为“实时取景”或“LV”。此外,将这样进行实时取景动作时的微机110的控制模式称为“实时取景模式”或“LV模式”。此外,将能够通过目镜136来观看经可互换镜头200入射的光学图像的功能称为“取景器取景”或“OVF”。此外,将这样使OVF功能动作时的微机120的控制模式称为“OVF模式”。
[1-1-2相机机身的结构]
图2示出相机机身110的结构。如图2所示,是相机机身110具有各种部位,并由微机110控制它们的结构。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假设1个微机110控制整个相机机身100来进行说明,但是构成为用多个控制部来控制相机机身100也同样能动作。
镜头安装部135是可拆卸地安装可互换镜头200的部件。镜头安装部135与可互换镜头200可以用连接端子等电连接,并且也可以用卡止部件等机械部件来机械地连接。镜头安装部135能够将来自可互换镜头200的信号输出到微机110,并且能够将来自微机110的信号输出到可互换镜头200。镜头安装部135为中空结构。因此,从可互换镜头200中包含的光学系统入射的光学信号通过镜头安装部135到达反光镜箱120。
反光镜箱120将通过了镜头安装部135的光学信号按照内部的状态导向CMOS传感器130、目镜136、AF传感器132及AE传感器133。用反光镜箱来切换光学信号,将在“1-1-4反光镜箱的状态”一项中进行说明。
CMOS传感器130将通过反光镜箱120而入射的光学信号变换为电信号,生成图像数据。生成的图像数据由A/D变换器131从模拟信号变换为数字信号,输出到微机110。其中,也可以在将生成的图像数据从CMOS传感器130输出到A/D变换器131的路径的途中、或从A/D变换器131输出到微机110的路径的途中,实施预定的图像处理。
目镜136使通过反光镜箱120而入射的光学信号通过。此时,在反光镜箱120内,如图1所示,用可动反光镜121a来反射从可互换镜头200入射的光学信号,在焦点板125上形成被摄体像。然后,棱镜126反射该被摄体像,出射到目镜136上。由此,用户能够观看来自反光镜箱120的被摄体像。这里,目镜136可以由单个透镜构成,也可以由多个透镜组成的透镜组构成。此外,目镜136可以固定地保持在相机机身100上,也可以为了调节可见度等而可移动地保持。其中,光学取景器由焦点板125、棱镜126、目镜136构成,由最适合显示具有4:3的长宽比的构图的图像的形状构成。但是,也可以由最适合显示具有其他长宽比的构图的图像的形状构成光学取景器。例如,可以是最适合显示具有16:9的长宽比的构图的图像的形状,也可以是最适合显示具有3:2的长宽比的构图的图像的形状。
保护件138保护CMOS传感器130的表面。通过将保护件138配置在CMOS传感器130的前面,能够防止灰尘等异物附着到CMOS传感器130的表面上。保护件138可以由玻璃或塑料等透明材料构成。
超声波振动发生器134按照来自微机110的信号来起动,发生超声波振动。超声波振动发生器134发生的超声波振动被传至保护件138。由此,保护件138振动,能够振落保护件138上附着的灰尘等异物。超声波振动发生器134例如可以通过将压电元件粘贴到保护件138上来实现。在此情况下,通过向保护件138上粘贴的压电元件通交流电流等,能够使压电元件振动。
闪光灯137根据微机110的指示来发光。闪光灯137可以内置在相机机身100中,也可以是可拆卸地安装到相机机身上的类型。如果是可装卸的闪光灯,则需要在相机机身100上设热靴(hot shoe)等闪光灯安装部。
释放按钮141接受来自用户的起动自动对焦动作或测光动作的指示,并且接受来自用户的开始用CMOS传感器130来拍摄记录用图像的指示。释放按钮141能够接受半按操作和全按操作。在自动对焦模式中,用户半按操作了释放按钮141后,微机110根据来自AF传感器132的信号,指示可互换镜头200进行自动对焦动作。此外,在自动曝光模式中,用户半按操作了释放按钮141后,微机110根据来自AE传感器133的信号,指示可互换镜头200进行测光动作。另一方面,用户全按操作了释放按钮141后,微机110控制反光镜箱120及CMOS传感器130等,来拍摄记录用图像。然后,微机110在必要时,对拍摄到的记录用图像实施YC变换处理、分辨率变换处理、或压缩处理等,来生成记录用的图像数据。微机110将生成的记录用的图像数据经卡槽153记录到存储卡300中。为了使释放按钮141具有与半按操作相应的功能及与全按操作相应的功能,例如可以通过在释放按钮141中内置2个开关来实现。在此情况下,使得一个开关通过半按操作切换到ON(导通),另一个开关通过全按操作切换到ON。
操作部140能够接受来自用户的各种指示。操作部140接受到的指示被传递给微机110。图3是相机机身100的后视图。如图3所示,在相机机身100的背面,包括菜单按钮140a、十字键140b、设置(SET)按钮140c、转盘140d、取景器切换开关140e、对焦模式切换开关140f、闪光灯起动按钮140h、LV预览按钮140j、光圈收缩按钮140k、AV按钮140m、及电源开关142。在相机机身100的上表面,配置着手抖动校正模式切换按钮140g及释放按钮141。
菜单按钮140是用于使液晶监视器150显示相机10的设置信息、使得用户可以变更设置的按钮。十字键140b是用于选择液晶监视器150上显示的各种设置、项目、或图像等的键,例如能够移动光标等。设置按钮140c是用于在选择了液晶监视器150上显示的各种设置、项目、或图像等后确定的按钮。转盘140d与十字键140b同样,是用于选择液晶监视器150上显示的各种设置、项目、或图像等的操作部件,例如通过旋转,能够移动光标等。取景器切换开关140e是用于选择是将光学图像导向目镜136、还是将拍摄得到的电图像显示在液晶监视器150上的开关。对焦模式切换开关140f是用于选择将对焦模式设置为手动对焦模式和自动对焦模式中的哪一个的开关。手抖动校正模式开关140g是能够选择是否执行手抖动校正的开关。此外,手抖动校正模式开关140g能够选择手抖动校正的控制模式。光圈收缩按钮140k是用于在实时取景模式中调节光圈的按钮。LV预览按钮140j是用于在实时取景模式中调节光圈并且放大显示液晶监视器150上显示的图像的一部分的按钮。AV按钮140m是用于在OVF模式中调节光圈的按钮。
如图2所示,液晶监视器150接受来自微机110的信号,并显示图像或各种设置的信息。液晶监视器150能够显示CMOS传感器130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液晶监视器150能够在必要时由微机110实施了解压处理等预定处理后,显示存储卡300中保持的图像数据。液晶监视器150如图3所示,被配置在相机机身100的背面。液晶监视器150被配置得可相对于相机机身100旋转。接触点151检测液晶监视器150的旋转。液晶监视器150是最适合显示具有4:3的长宽比的构图的图像的形状。但是,液晶监视器150也可以根据微机110的控制,显示具有其他长宽比(例如3:2或16:9)的构图的图像。
外部端子152是用于向外部设备输出图像数据或各种设置信息的端子。外部端子152例如是用于符合USB端子(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或IEEE1394标准(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s,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的接口的端子等。此外,外部端子152在被连接了来自外部设备的连接端子后,将该意思传递给微机110。
电源控制器146控制将来自电池盒143中容纳的电池400的供给电力供给到微机110等相机10内的部件。电源开关142切换到ON后,电源控制器146开始将来自电池400的供给电力供给到相机10内的部件。此外,电源控制器146具备休眠功能,在电源开关142为ON的状态下持续预定时间不操作的状态后,停止电源供给(但是,相机10内的一部分部件除外)。此外,电源控制器146根据来自监视电池盖144的开闭的接触点145的信号,向微机110传递电池盖144已打开。电池盖144是开闭电池盒143的开口部的部件。电源控制器146在图2中采用了通过微机110向相机10内的各部件供给电力的结构,但是在必要时,采用从电源控制器146直接供给电力的结构也同样能动作。
三角架固定部147是用于将三角架(未图示)固定到相机机身100上的部件,由螺钉等构成。
接触点148监视三角架是否被固定在三角架固定部147上,将其结果传递给微机110。接触点148可以由开关等构成。
卡槽153是用于安装存储卡300的连接器。卡槽153也可以采用不仅包含安装存储卡300的机械结构、而且包含控制存储卡300的控制部及/或软件的结构。
缓冲器111是微机110进行信号处理时使用的存储器。缓冲器111中暂时存储的信号主要是图像数据,但是也可以存储控制信号等。缓冲器111只要是DRAM(dynamic randomaccess memory,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闪速存储器、或铁电存储器等能够存储的部件即可。此外,也可以是专用于存储图像的存储器。
AF辅助光发光部154是在昏暗的摄影场所进行自动对焦动作时发出辅助光的部件。AF辅助光发光部154根据微机110的控制来发光。AF辅助光发光部154包含红色LED(light-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等。
遥控接收部155是接收来自遥控器(未图示)的信号、并将接收到的信号传递给微机110的接收部。遥控接收部155典型地包含对来自遥控器的红外光进行受光的受光元件。
[1-1-3可互换镜头的结构]
图4是可互换镜头200的结构的方框图。
如图4所示,可互换镜头200包括摄像光学系统。此外,可互换镜头200由CPU210来控制摄像光学系统等。
CPU210通过控制变焦电机231、光圈电机241、手抖动校正单元250、及对焦电机261等制动器的动作,来控制摄像光学系统。CPU210将表示摄像光学系统或附件安装部272等的状态的信息经通信端子270发送到相机机身100。此外,CPU210从相机机身100接收控制信号等,根据接收到的控制信号等来控制摄像光学系统等。
物镜220是配置在最靠被摄体一侧的透镜。物镜220可以做得可沿光轴方向移动,也可以是固定的。
变焦透镜230被配置在比物镜220更靠像面一侧。变焦透镜230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通过移动变焦透镜230,能够改变被摄体像的倍率。变焦透镜230由变焦电机231来驱动。变焦电机231可以是步进电机,也可以是伺服电机,只要是至少驱动变焦透镜230的电机即可。CPU210监视变焦电机231的状态或别的部件的状态,来监视变焦透镜230的位置。
光圈240被配置在比变焦透镜231更靠像面一侧。光圈240具有以光轴为中心的开口部。该开口部的尺寸可以根据光圈电机241及光圈环242来变更。光圈电机241与用于改变光圈的开口尺寸的机构联动,通过驱动该机构,能够变更光圈的开口尺寸。光圈环242也同样,与用于改变光圈的开口尺寸的机构联动,通过驱动该机构,能够变更光圈的开口尺寸。用户向微机110或CPU210提供电控制信号,根据该控制信号来驱动光圈电机241。对此,光圈环242接受用户的机械操作,将该操作传递给光圈240。此外,是否操作了光圈环242,可以用CPU210来检测。
手抖动校正单元250被配置在比光圈240更靠像面一侧。手抖动校正单元250包含用于校正手抖动的校正透镜251、及驱动它的制动器。手抖动校正单元250中包含的制动器可以在与光轴正交的面内移动校正透镜251。陀螺传感器252计测可互换镜头200的角速度。在图4中,为了方便,用1个方框记载了陀螺传感器252,但是可互换镜头200包含2个陀螺传感器252。该2个陀螺传感器中的一个陀螺传感器计测以相机10的垂直轴为中心的角速度。而另一个陀螺传感器计测以与光轴垂直的相机10的水平轴为中心的角速度。CPU210根据来自陀螺传感器252的角速度信息,来计测可互换镜头200的手抖动方向及手抖动量。然后,CPU210控制制动器,使得沿抵销该手抖动量的方向来移动校正透镜251。由此,可互换镜头200的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成为被校正了手抖动的被摄体像。
对焦透镜260被配置在最靠像面一侧。对焦电机261沿光轴方向来驱动对焦透镜260。由此,能够调整被摄体像的焦点。
附件安装部272是将遮光罩等附件安装在可互换镜头200的前端的部件。附件安装部272由螺钉或接合销钉等机械机构构成。此外,附件安装部272包含用于检测是否安装了附件的检测器。附件安装部272被安装了附件后,向CPU210传递该意思。
[1-1-4反光镜箱的状态]
参照图1、图5及图6来说明各动作状态下的反光镜箱120内部的状态。
图1是用光学取景器来观察被摄体像的模式中的反光镜箱120内部的状态的示意图。在本说明书中,为了方便,将该状态称为“状态A”。在该状态A下,可动反光镜121a、121b进入了从可互换镜头200入射的光学信号的光路内。因此,来自可互换镜头200的光学信号由可动反光镜121a反射一部分,其余的光学信号透过。反射了的光学信号通过焦点板125、棱镜126、及目镜136,而到达用户的眼睛。此外,可动反光镜121a反射了的光学信号由焦点板125反射,其一部分入射到AE传感器133上。另一方面,透过了可动反光镜121a的光学信号的一部分由可动反光镜121b反射,到达AF传感器132。此外,在该状态A下,第1快门123a被关闭着。因此,来自可互换镜头200的光学信号不到达CMOS传感器130。因此,在状态A下,能够用光学取景器来观察被摄体像,用AF传感器132来进行自动对焦动作,及用AE传感器133来进行测光动作。但是,不能用液晶监视器150来观察被摄体像,不能记录用CMOS传感器130生成的图像数据,及不能用CMOS传感器130生成的图像数据的对比度来进行自动对焦动作。
图5是将被摄体像输入到CMOS传感器130的模式中的反光镜箱120内部的状态的示意图。在本说明书中,为了方便,将该状态称为“状态B”。在该状态B下,可动反光镜121a、121b退出从可互换镜头200入射的光学信号的光路。因此,来自可互换镜头200的光学信号不会通过焦点板125、棱镜126、及目镜136,而到达用户的眼睛,也不会到达AF传感器132及AE传感器133。此外,在该状态B下,第1快门123a及第2快门123b打开着。因此,来自可互换镜头200的光学信号到达CMOS传感器130。因此,在状态B下,与状态A相反,能够用液晶监视器150来观察被摄体像,记录CMOS传感器130生成的图像数据,及用CMOS传感器130生成的图像数据的对比度来进行自动对焦动作。但是,不能用光学取景器来观察被摄体像,不能用AF传感器132来进行自动对焦动作,及不能用AE传感器133来进行测光动作。其中,可动反光镜121a、121b及第1快门123a由弹簧等施力部件向从状态A转移到状态B的方向施力。因此,能够从状态A瞬时转移到状态B,所以非常适合开始曝光。
图6是结束了被摄体像向CMOS传感器130的刚曝光之后的反光镜箱120内部的状态的示意图。在本说明书中,为了方便,将该状态称为“状态C”。在该状态C下,可动反光镜121a、121b由从可互换镜头200入射的光学信号的光路内退出。因此,来自可互换镜头200的光学信号不会通过焦点板125、棱镜126、及目镜136,而到达用户的眼睛,也不会到达AF传感器132及AE传感器133。此外,在该状态C下,第1快门123a打开着,而第2快门123b关闭着。因此,来自可互换镜头200的光学信号不到达CMOS传感器130。因此,在状态C下,不能进行下述中的任一个动作:用液晶监视器150来观察被摄体像,记录CMOS传感器130生成的图像数据,用CMOS传感器130生成的图像数据的对比度来进行自动对焦动作,用光学取景器来观察被摄体像,用AF传感器132来进行自动对焦动作,及用AE传感器133来进行测光动作。第2快门123b被向关闭的方向施力,所以能够瞬时从状态B转移到状态C。因此,状态C是非常适合结束CMOS传感器130的曝光的状态。
如上所述,能够从状态A直接转移到状态B。与此相反,由于反光镜箱120的机构的制约,如果不经状态C,就不能从状态B转移到状态A。但是,这是由反光镜箱120的机构产生的机械问题,所以也可以采用不经状态C、而从状态B直接转移到状态A的机构。
[1-1-5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和本发明的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
包含焦点板125、棱镜126及目镜136的结构是本发明的光学取景器的一例。包含物镜220、变焦透镜230、校正透镜251及对焦透镜260的光学系统是本发明的摄像光学系统的一例。可动反光镜121a、121b是本发明的可动反光镜的一例。CMOS传感器130是本发明的摄像元件的一例。液晶监视器150是本发明的显示部的一例。微机110是本发明的控制部的一例。在此情况下,作为控制部,除了微机110之外,也可以包含CPU210。LV预览按钮140j是本发明的光圈调整指示接受部的一例。微机110是本发明的图像处理部件的一例。释放按钮141的全按操作接受功能是本发明的释放部的一例。同样,接受来自遥控器的开始拍摄记录用图像的指示的遥控接收部155是本发明的释放部的一例。AF传感器132是本发明的测距部的一例。包含微机110、CPU210、对焦电机261及对焦透镜260的结构是本发明的自动对焦部的一例。包含对焦透镜260及对焦环262的结构是本发明的手动对焦部件的一例。存储卡300是本发明的记录部的一例。释放按钮141的半按操作接受功能是本发明的AF开始指示接受部的一例。同样,接受来自遥控器的自动对焦开始指示的遥控接收部155是本发明的AF开始指示接受部的一例。缓冲器111是本发明的存储部的一例。超声波振动发生器134是本发明的异物除去部的一例。光圈环242是本发明的光圈操作部的一例。菜单按钮140a是本发明的设置操作部的一例。电池盒143是本发明的电池容纳部的一例。电源开关142是本发明的电源操作部的一例。外部端子152是本发明的输出端子的一例。陀螺传感器252是本发明的冲击检测部的一例。
[1-2相机10的动作]
参照图7~图24,来说明实施方式1的相机10的动作。
[1-2-1显示实时图像的动作]
下面说明用于实时地观察可互换镜头200形成的被摄体像的显示动作。作为该显示动作,设置了2个动作。第1个是使用光学取景器的动作,第2个是使用液晶监视器150的动作。以下分别详细说明这些动作。
实时取景只要是使液晶监视器150实时地显示被摄体像的即可,将使液晶监视器150显示的图像数据同时存储到存储卡300等存储部中或不存储都可以。
此外,在显示实时取景时,需要使来自可互换镜头200的光学信号到达CMOS传感器130,所以反光镜箱120的内部需要转移到图5所示的状态B。但是,即使微机110被设置在实时取景模式,也需要按照摄像动作、自动对焦操作、或自动曝光控制动作等各状态,将反光镜箱120的内部除了状态B之外还变为状态A或状态C,也产生液晶监视器150不能显示实时取景的期间。
此外,实时取景如上所述是使液晶监视器150实时地显示被摄体像,但是所谓“实时”,不具有严密的意义,只要用户凭常识感到实时,则也可以与实际的被摄体的动作有少许时延。液晶监视器150通常以0.1秒左右的时延来进行实时取景显示(该时间依赖于相机10的硬件等,而或长点儿,或短点儿),但是延迟1秒至5秒左右的情况也可以作为实时显示被摄体像,而包含在实时取景显示的概念中。
[1-2-1-1使用光学取景器时的动作]
用户可以通过滑动图3所示的取景器切换开关140e,来切换实时取景模式和光学取景器模式(以下,为了方便,称为OVF模式)。
用户使取景器切换开关140e滑动到OVF模式一侧后,微机110被设置为OVF模式。于是,微机110控制反光镜驱动部122及快门驱动部124,而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转移到图1所示的状态A。由此,通过目镜136,用户能够实时地观察被摄体像。此外,在该状态A下,如上所述,能够用AF传感器132来进行自动对焦动作,及用AE传感器133来进行测光动作。
[1-2-1-2使用液晶监视器时的动作]
在OVF模式中,用户使取景器切换开关140e滑动到实时取景模式一侧后,微机110被设置为实时取景模式。于是,微机110控制反光镜驱动部122及快门驱动部124,而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转移到图5所示的状态B。由此,用液晶监视器150,用户能够实时地观察被摄体像。
[1-2-2调整光圈和显示实时图像的动作]
[1-2-2-1使用光学取景器时的动作]
在该状态A下,通常光圈240为开放状态。从该状态A开始拍摄动作后,按照入射到可互换镜头200上的光的量,来收缩光圈240。因此,在状态A下的通常状态和摄像动作时,光圈240的开口状态不同。光圈240的开口状态不同,则景深不同。因此,如果维持在状态A的通常状态,则不能观察拍摄记录用图像时的景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包括AV按钮140m。用户通过按下AV按钮140m,能够用光学取景器来观察拍摄记录用图像时的景深。以下参照图7来说明其动作。
图7是用于说明OVF模式时按下了AV按钮140m时的动作的流程图。在图7中,微机110最初被设置在OVF模式。此时,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为图1所示的状态A。此外,微机110监视是否按下了AV按钮140m(S701)。在此状态下,用户按下了AV按钮140m后,微机110检测出它,而开始计测曝光量(S702)。具体地说,微机110使AE传感器133计测入射到可互换镜头200上、由可动反光镜121b反射、入射到AE传感器133上的光学信号的光量。微机110根据该计测结果、和当前的光圈240的开放状态,来计算拍摄记录用图像时的光圈240的最佳开放量(光圈值)和快门速度。微机110将算出的光圈值发送到CPU210。CPU210根据接收到的光圈值,来控制电机241。电机241根据CPU210的控制,来调节光圈240(S703)。
其中,在使用AF传感器132的自动对焦模式中进行上述动作的情况下,可以在步骤S702及S703中,与测光动作一起也进行自动对焦动作。
这样,通过设置AV按钮140m,能够瞬时观察拍摄记录用图像时的被摄体像的景深,所以操作性好。
[1-2-2-2使用液晶监视器时的动作]
在反光镜120的内部变为状态B的情况下,通常光圈240为开放状态。从该状态B开始拍摄动作后,按照入射到可互换镜头200上的光的量来进行控制,使得光圈240的开度减小。因此,在状态B下的通常状态和摄像动作时,光圈240的开口状态不同。光圈240的开口状态不同,则景深不同。因此,如果维持在状态B的通常状态,则不能观察拍摄记录用图像时的景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包括光圈收缩按钮140k及LV预览按钮140j。用户通过按下光圈收缩按钮140k及LV预览按钮140j,能够用实时取景显示来观察拍摄记录用图像时的景深。以下参照图8及图9来说明各个动作。
图8是用于说明实时取景模式时按下了光圈收缩按钮140k时的动作的流程图。在图8中,微机110最初被设置在实时取景模式。此时,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为图5所示的状态B。此外,微机110监视是否按下了光圈收缩按钮140k(S801)。在此状态下,用户按下了光圈收缩按钮140k后,微机110检测出它,而使反光镜箱120的状态从状态B经状态C转移到状态A(S802)。向状态A的转移完成后,能够用AE传感器133来进行计测,所以微机110开始计测曝光量(S803)。具体地说,微机110使AE传感器133计测入射到可互换镜头200上、由可动反光镜121a反射、由焦点板125扩散、入射到AE传感器133上的光学信号的光量。微机110根据该计测结果、和当前的光圈240的开放状态,来计算拍摄记录用图像时的光圈240的最佳开放量(光圈值)和快门速度。微机110将算出的光圈值发送到CPU210。CPU210根据接收到的光圈值,来控制电机241。电机241根据CPU210的控制,来调节光圈240(S804)。此后,微机110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从状态A返回到状态B,而重新开始实时取景动作(S805)。
其中,在图8所示的步骤S802至S804之间,不能进行实时取景显示。在该期间,可以设为在液晶监视器150上不显示任何图像的状态(将该状态称为熄灭(blackout)状态),可以显示相机10的设置信息,可以显示表示自动曝光控制动作或自动对焦动作的当前的状态的信息,可以显示之前刚进行的实时取景中显示的图像数据,也可以显示预定的图像数据。为了显示之前刚进行的实时取景中显示的图像数据,微机110需要常将实时取景动作中取得的图像数据暂时保存到缓冲器111中,更新缓冲器111内的图像数据。
此外,在使用AF传感器132的自动对焦模式中进行上述动作的情况下,可以在步骤S803及S804中,与自动曝光控制动作一起也进行自动对焦动作。
这样,通过设置光圈收缩按钮140k,在拍摄记录用图像的情况下能够瞬时确认被摄体像的景深如何,所以操作性好。
图9是用于说明实时取景模式时按下了实时取景预览按钮140j时的动作的流程图。在图9中,步骤S901~步骤S905所示的动作与上述步骤S801~步骤S805所示的动作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在步骤S905中从状态A向状态B的转移完成后,微机110如图10所示,放大显示CMOS传感器130生成的图像数据的一部分区域R2。将画面内的哪个部分作为要放大的区域R2,可以通过操作十字键140b等来变更。
这样,通过包括实时取景预览按钮140j,能够瞬时放大需要确认景深的部位,所以能够容易地确认景深。
[1-2-3拍摄记录用图像的动作]
接着,说明拍摄记录用图像时的动作。为了拍摄记录用图像,需要事先按用户的意图来对焦。在对焦的方法中,有手动对焦方式、单次对焦方式、连续对焦方式等。
其中,通过操作图3所示的对焦模式切换开关140f,能够相互切换手动对焦模式和自动对焦模式。此外,通过按下菜单按钮140a,来调用菜单画面,能够在自动对焦模式中,选择变为单次对焦模式和连续对焦模式中的哪一个。
[1-2-3-1手动对焦摄像的动作]
手动对焦方式是按照用户对对焦环262的操作来变更对焦状态的方式,能够按用户的喜好来设置焦点。其反面是,在手动对焦方式中,如果用户不熟悉操作,则有对焦很费工夫的问题。以下,参照图11及图13,分为一边观看光学取景器一边摄像的情况、和一边观看液晶监视器150一边摄像的情况来进行说明。
[1-2-3-1-1用光学取景器来摄像的动作]
图11是用于说明在手动对焦模式中用光学取景器来摄像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在图11中,在OVF模式中摄像的情况下,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为图1所示的状态A。用户在摄像前一边通过目镜136来确认被摄体像,一边对焦或构图。用户通过操作对焦环262,能够对焦(S1101)。
微机110与步骤S1101并行,来监视是否全按操作了释放按钮141(S1102)。
微机110在检测出全按操作了释放按钮141的情况下,控制反光镜驱动部122及快门驱动部124,而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从状态A转移到状态B(S1103)。
接着,微机110使CMOS传感器130对来自可互换镜头200的光学信号进行曝光,拍摄记录用的记录用图像(S1104)。
接着,经过了与快门速度对应的时间后,微机110控制快门驱动部124来关闭第2快门123b,结束曝光(状态C)。其后,微机110进行控制,使得反光镜箱120的内部返回到状态A(S1105)。
微机110接受CMOS传感器130生成的图像数据,并暂时保存到缓冲器111中。此时保存的图像数据例如是由RGB分量构成的图像数据。微机110对缓冲器111中保存的图像数据实施YC变换处理、调整大小处理、及压缩处理等预定的图像处理,来生成记录用的图像数据(S1106)。
微机110最终例如生成符合Exif(Exchangeable image file format,可交换图像文件格式)标准的图像文件。微机110将生成的图像文件经卡槽153存储到存储卡300中(S1107)。
这里,说明微机110最终创建的图像文件。
图12是该图像文件的结构的示意图。如图12所示,图像文件包含头部D1和图像数据部D2。在图像数据部D2中,保存记录用的图像数据。头部D1包含各种信息保存部D11和缩略图D12。各种信息保存部D11包括保存曝光条件、白平衡条件、及摄像日期时间等摄像条件之类的各种信息的多个保存部。在这些保存部之一中,包含取景器模式信息保存部D111。取景器模式保存部D111将“LV”或“OVF”中的某一个作为信息来保存。在设置了实时取景模式的情况下进行摄像动作后,微机110向其结果生成的图像文件的取景器模式信息保存部D111中保存“LV”信息。与此相反,在设置了OVF模式的情况下进行了摄像动作后,微机110向其结果生成的图像文件的取景器模式信息保存部D111中保存“OVF”信息。
由此,通过分析生成的图像文件的头部D1,能够容易地把握该图像文件中包含的图像数据是在实时取景模式中生成的,还是在OVF模式中生成的。利用它,用户能够把握自己的摄像图像的效果和取景器模式之间的关系。由此,有助于提高摄影技术等。
其中,采用了选择“LV”或“OVF”并保存的结构,但是也可以只用“LV”及“OVF”中的某一个,并根据是否保存它,来判别是否是在实时取景模式中拍摄的。例如,也可以在实时取景模式中拍摄的情况下保存“LV”信息,而在OVF模式中拍摄的情况下什么信息也不保存。
此外,在步骤S1104中,可以使液晶监视器150进行各种显示。例如,也可以使得在步骤S1104的初期,将CMOS传感器130生成的图像数据先于记录用的图像数据而读出到微机110中,显示该读出的图像数据。此外,也可以使液晶监视器150熄灭显示。此外,也可以显示在临近全按操作前缓冲器111中存储着的实时取景图像。此外,也可以显示表示相机10的设置信息或动作状态的信息等。
此外,在步骤S1103或步骤S1105中,也可以使液晶监视器150进行各种各样的显示。例如,也可以使液晶监视器熄灭显示。此外,也可以显示在临近全按操作前缓冲器111中存储着的实时取景图像。此外,也可以显示表示相机10的设置信息或动作状态的信息等。
此外,在步骤S1101及步骤S1102中,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为状态A。因此,AF传感器132是可测距的状态。因此,微机110能够进行控制,使得液晶监视器150显示AF传感器132测定出的测定结果(散焦值等)、或基于测定结果的信息。通过这样进行控制,用户在手动对焦操作时,不仅能够根据图像,而且能够根据液晶监视器150上显示的信息,来确认焦点是否对准。因此,即使是手动操作,也能够可靠地调整焦点。作为显示AF传感器132测定出的测定结果、或基于该测定结果的信息的方法,有用数值来显示、用柱状图来显示、用折线图来显示、用表示散焦值的程度的记号来显示等。
[1-2-3-1-2用液晶监视器来摄像的动作]
图13是用于说明在手动对焦模式中用液晶监视器150来摄像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在图13中,在实时取景模式中摄像的情况下,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为图5所示的状态B。用户在摄像前一边用液晶监视器150来确认被摄体像,一边对焦或构图。用户为了对焦,而操作对焦环262(S1301)。
微机110与步骤S1301并行,来监视是否全按操作了释放按钮141(S1302)。
微机110在检测出全按操作了释放按钮141的情况下,控制反光镜驱动部122及快门驱动部124,而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从状态B经状态C转移到状态A(S1303)。
这样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暂时变为状态A,是为了暂时用快门123来遮断入射到CMOS传感器130上的光学信号,并使CMOS传感器130准备开始曝光。作为准备开始曝光,有除去各像素上的无用的电荷等。
其后的步骤S1304~步骤S1306所示的动作与图11中的步骤S1103~步骤S1105所示的动作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曝光结束,反光镜箱120的内部变为状态A后(S1306),微机110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再次返回到状态B,并使其重新开始实时取景显示(S1307)。
微机110与步骤S1307并行,来进行图像处理及记录记录用图像(S1308、S1309)。其中,步骤S1308及步骤S1309所示的动作与图11中的步骤S1106及步骤S1107所示的动作相同,所以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步骤S1303~步骤S1309所示的动作中,可以使液晶监视器150进行各种各样的显示。这与图11的步骤S1103~步骤S1107所示的动作中的情况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再者,在步骤S1308或步骤S1309中,也可以除了实时取景显示之外,还使液晶监视器150进行各种各样的显示。
如上所述,在步骤S1308或步骤S1309中,反光镜箱120内部为状态B,所以能够进行实时取景显示。但是,在步骤S1308或步骤S1309中,微机110的控制性能中的许多被分配给图像处理或记录处理。因此,在步骤S1308或步骤S1309中,在图像处理或记录处理以外,最好尽量不要向微机110施加负担。因此,在步骤S1308或步骤S1309,不进行实时取景显示。由此,微机110无需为实时取景显示分配处理性能,所以能够迅速地进行图像处理或记录处理。
作为不进行实时取景显示的形态,例如也可以使液晶监视器150熄灭显示。此外,也可以显示在临近全按操作前缓冲器111中存储的实时取景图像。此外,也可以显示表示相机10的设置信息或动作状态的信息等。
此外,在步骤S1301及步骤S1302中,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为状态B。因此,微机110能够计算CMOS传感器130生成的图像数据的对比度的程度。作为计算对比度的程度的方法,有在图像数据的整个面或预定的范围内累计图像数据的亮度信号的空间频率中的高频分量的方法等。因此,微机110能够进行控制,使得液晶监视器150在实时取景显示上重叠地显示算出的图像数据的对比度的程度、或基于它的信息。通过这样进行控制,用户在手动操作时,不仅能够根据图像,而且能够根据液晶监视器150上显示的信息,来确认焦点是否对准。因此,即使是手动操作,也能够可靠地调整焦点。作为算出的图像数据的对比度的程度、或基于它的信息的显示方法,有用数值来显示、用柱状图来显示、用折线图来显示、用表示散焦值的程度的记号来显示等。
[1-2-3-2单次对焦摄像时的动作]
单次对焦方式是按照释放按钮141的半按操作来进行自动对焦动作、维持其结果得到的对焦状态的方式。将该对焦状态的维持称为“焦点锁定”。焦点锁定持续到记录用图像的拍摄完成、或释放按钮141的半按操作被解除。用户通过选择单次对焦方式,通过在暂时对焦到想对焦到的点后,调整构图,能够拍摄喜欢的图像。以下,参照图14及图15,来说明用光学取景器来摄像的情况下的操作、和用液晶监视器150来摄像的情况下的动作。
[1-2-3-2-1用光学取景器来摄像的动作]
图14是用于说明在单次对焦模式中用光学取景器来摄像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在图14中,在OVF模式中摄像的情况下,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为图1所示的状态A。用户在摄像前一边通过目镜136来确认被摄体像,一边对焦或构图。微机110监视用户是否为了对焦而半按操作释放按钮141(S1401)。
用户半按操作了释放按钮141后,开始根据AF传感器132的测定结果来进行自动对焦动作,在其结果得到的对焦状态下锁定(S1402)。
暂时锁定后,用户也可以用对焦环262来手动对焦(S1403)。
在执行步骤S1403期间,微机110监视是否全按操作了释放按钮141(S1404)。
在步骤S1401~步骤S1404之间,解除了释放按钮141的半按操作后,微机110解除焦点锁定,再次返回到可自动对焦的状态。因此,再次半按操作释放按钮141后,在新的对焦状态下锁定。
以下的步骤S1405~S1409的动作与图11的步骤S1103~S1107的动作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此外,在步骤S1405~S1409中,可以使液晶监视器150进行各种各样的显示,这与图11步骤S1103~S1107中的情况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如上所述,通过使得在步骤S1402中暂时锁定后,也能够用对焦环262来手动对焦(S1403),能够进行微妙的对焦。因此,能够设置符合用户的喜好的对焦状态。
其中,在设置了自动曝光模式的情况下,自动曝光控制动作在步骤S1404和步骤S1405之间进行。即,自动曝光控制动作在从全按操作了释放按钮141到反光镜箱120的内部变为状态B之间进行。
这里,说明自动曝光控制动作的详细情况:用AE传感器133来测光,将其结果测定出的测光数据发送到微机110。微机110根据取得的测光数据来计算光圈值和快门速度。微机110将算出的光圈值发送到CPU210。此外,微机110进行准备,以便控制快门驱动部124及CMOS传感器130,使得达到算出的快门速度。CPU210根据接收到的光圈值,来控制电机241。电机241按照CPU210的控制,来调整光圈240的开口尺寸。以上的动作在从全按操作了释放按钮141到反光镜箱120的内部变为状态B之间进行。
但是,进行自动曝光控制动作的定时不限于上述定时。例如,也可以在步骤1302中,与自动对焦控制一起,根据AE传感器133的测定结果来进行自动曝光控制。
此外,自动曝光控制动作也可以在自动对焦控制结束后进行。在用AF传感器132来测距时,需要将光圈240开放到例如F6.5以上。这是为了充分地使被摄体像成像到AF传感器132内的线传感器上。因此,通过在自动对焦控制结束后调整光圈240的开口尺寸,能够可靠地完成用AF传感器132进行的测定。
此外,也可以在用AF传感器132进行测定后,并行地进行自动对焦控制和光圈240的开口尺寸的调整。由此,不用等待自动对焦动作结束就驱动光圈240,所以能够缩短设置光圈240所需的时间。
[1-2-3-2-2用液晶监视器来摄像的动作]
图15是用于说明在单次对焦模式中用液晶监视器150来摄像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在图15中,在实时取景模式中摄像的情况下,反光镜箱120的内部最初为图5所示的状态B。用户在摄像前一边通过液晶监视器150来确认被摄体像,一边对焦或构图。微机110监视用户是否为了对焦而半按操作释放按钮141(S1501)。
用户半按操作了释放按钮141后,微机110启动微机110内部的定时器(S1502)。
微机110与步骤S1502并行,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从状态B经状态C转移到状态A(S1503),开始根据AF传感器132的测定结果来进行自动对焦动作,在其结果得到的对焦状态下锁定(S1504)。在步骤S1503中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转移到状态A,是为了用AF传感器132来测距。
暂时焦点锁定后,也可以用对焦环262来手动对焦(S1505)。
在操作对焦环262期间,微机110监视是否全按操作了释放按钮141(S1506)。
微机110监视半按操作了释放按钮141后、经过预定的时间前是否进行了全按操作(S1507)。如果半按操作了释放按钮141后、经过预定的时间前进行了全按操作,则微机110转移到步骤S1512,并立即开始拍摄动作。而如果在未全按操作释放按钮141的状态下、进行了半按操作后经过了预定的时间,则微机110转移到步骤S1508。
微机110在步骤S1508中,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从状态A转移到状态B。由此,相机10能够在焦点锁定的状态下将被摄体像显示在液晶监视器150上。因此,用户能够将对焦保持在喜欢的状态下、观看液晶监视器150上显示的图像来决定喜欢的构图。
接着,微机110监视是否全按操作了释放按钮141(S1510)。
在执行步骤S1510期间,与步骤S1504同样,可以用对焦环262来手动改变对焦状态(S1509)。
在步骤S1501~步骤S1510之间,与图14的步骤S1401~步骤S1404同样,解除了释放按钮141的半按操作后,微机110解除焦点锁定,再次返回到可自动对焦的状态。因此,再次半按操作释放按钮141后,在新的对焦状态下锁定。
以下的步骤S1511~S1517所示的动作与图13的S1303~S1309所示的动作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如上所述,只需半按操作释放按钮141,就能进行动作,使得可动反光镜121下降并测距后,返回到实时取景模式。由此,能够用半按操作释放按钮141这一简单的操作,来容易地进行从使用AF传感器132的自动对焦动作到实时取景显示。因此,用户能够用简单的操作,在对焦到被摄体的状态下根据实时取景显示来构图。
此外,在用户决定了对焦状态后想一边观看液晶监视器150一边改变构图的情况下,半按操作了释放按钮141后等待经过预定时间即可。另一方面,在进行了半按操作后立即进行全按操作的情况下,不进行实时取景显示,而开始拍摄(在S1506中跳过S1508~S1511),所以能够缩短从半按操作到拍摄开始的时间。这是因为,不会使可动反光镜不必要地上下。因此,用户能够不失快门定时地拍摄喜欢的图像。
其中,在步骤S1511~S1517中,可以使液晶监视器150进行各种各样的显示,这与步骤S1103~S1107中的情况相同。
此外,在自动对焦动作时(S1504)、和摄像动作时(S1513),不能显示实时取景。或者,即使能够在短时间内显示,也难以持续显示。这是因为,在自动对焦动作时(S1504),可动反光镜121下降了。此外因为,在摄像动作时(S1513),CMOS传感器130在曝光中难以输出图像数据。因此,在这些时候,可以将实时取景以外的图像显示在液晶监视器150上,但是在此情况下,在自动对焦动作时(S1504)、和摄像动作时(S1513),使液晶监视器130显示的方法或不使其显示的方法不同。液晶监视器130的显示不同,所以容易识别是自动对焦动作中还是摄像动作中。由此,能够解决下述问题:在自动对焦动作时和摄像动作时,可动反光镜121都下降,所以从反光镜箱120发生的声音的样式相似,所以用户容易混同两种动作。显示或不显示的例子有各种各样。例如,在自动对焦动作时,也可以在其之前刚将缓冲器111中存储的图像数据显示在液晶监视器150上,而在摄像动作时熄灭液晶监视器150(使其什么也不显示)。或者也可以与此相反。此外,在自动对焦动作中使液晶监视器150显示表示它的信息(例如“自动对焦中”这一消息),在摄像动作中使液晶监视器150显示表示它的信息(例如“摄像中”这一消息)。
此外,进行自动曝光控制动作的定时可以设置得各种各样。这一点与“1-2-3-2-1用光学取景器来摄像”中说明过的相同。
此外,在上述中,用从半按操作起是否经过预定时间,来决定是否返回到实时取景模式,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根据全按操作在自动对焦动作完成前还是后,来决定是否返回到实时取景模式。即,也可以在按照半按操作来开始自动对焦动作、在自动对焦动作完成前进行了全按操作的情况下,直接转移到拍摄记录用图像的动作;而在自动对焦动作完成前未进行全按操作的情况下,暂时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其后在进行了全按操作时转移到拍摄记录用图像的动作。
[1-2-3-3连续对焦摄像的动作]
连续对焦方式是按照释放按钮141的半按操作来进行自动对焦动作、而在半按操作中、持续地重复自动对焦动作、来更新对焦状态的方式。对焦状态的更新持续到记录用图像的拍摄完成、或释放按钮141的半按操作被解除。用户通过选择连续对焦方式,能够重复地对焦到特定的被摄体。因此,是在拍摄运动的被摄体时特别方便的对焦方式。
[1-2-3-3-1用光学取景器来摄像时的动作]
图16是用于说明在连续对焦模式中用光学取景器来摄像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在图16中,在OVF模式中摄像的情况下,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为图1所示的状态A。用户在摄像前一边通过目镜136来确认被摄体像,一边对焦或构图。微机110监视用户是否为了对焦而半按操作释放按钮141(S1601)。
用户半按操作了释放按钮141后,开始根据AF传感器132的测定结果来进行自动对焦动作(S1602)。
然后,在用户半按操作释放按钮141期间,CPU210根据与到被摄体的距离有关的AF传感器132的测定结果来更新对焦状态。在此期间,微机110监视是否全按操作了释放按钮141(S1603)。
以下的步骤S1604~S1608的动作与图11的步骤S1103~S1107的动作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此外,在步骤S1604~S1608中,可以使液晶监视器150进行各种各样的显示,这与图11的步骤S1103~S1107中的情况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其中,用户在全按操作释放按钮141前解除了半按操作后,CPU210停止根据AF传感器132的测定结果来进行自动对焦动作。
此外,进行自动曝光控制动作的定时可以设置得各种各样。这一点与“1-2-3-2-1用光学取景器来摄像”中说明过的相同。
[1-2-3-3-2用液晶监视器来摄像的动作]
图17是用于说明在连续对焦模式中用液晶监视器150来摄像时的动作的流程图。在本动作中,自动对焦动作合用利用CMOS传感器130生成的图像数据的方式的自动对焦动作和利用AF传感器132的测定结果的方式的自动对焦。
这里,作为利用CMOS传感器130生成的图像数据的方式的自动对焦动作,例如有所谓的“登山式”的自动对焦动作。所谓登山式的自动对焦动作,是一边使对焦透镜260微小动作一边监视CMOS传感器130生成的图像数据的对比度值、使对焦透镜位于该对比度值大的方向的方式的自动对焦动作。
在图17中,在实时取景模式中摄像的情况下,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为图5所示的状态B。用户在摄像前一边通过液晶监视器150来确认被摄体像,一边对焦或构图。微机110监视用户是否为了对焦而半按操作释放按钮141(S1701)。
用户半按操作了释放按钮141后,微机110开始根据CMOS传感器130生成的图像数据的对比度来进行自动对焦动作(S1702)。
在用户半按操作释放按钮141期间,CPU210根据上述对比度来更新对焦状态。在此期间,微机110监视是否全按操作了释放按钮141(S1703)。
微机110在步骤S1703中检测出全按操作了释放按钮141后,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从状态B经状态C转移到状态A(S1704)。
接着,微机110进行控制,使得根据AF传感器132的测定结果来进行自动对焦动作(S1705)。
以下,进行摄像动作至记录动作(S1706~S1711),这些动作与图15的步骤S1512~S1517所示的动作相同,所以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上所述,通过合用根据CMOS传感器130生成的图像数据进行的自动对焦动作和根据AF传感器132的测定结果进行的自动对焦动作,在可动反光镜121从光路内退出时和进入光路内时,都能够进行自动对焦动作。
此外,在释放按钮141的半按操作中,通过根据CMOS传感器130生成的图像数据来进行自动对焦动作,能够一边进行连续对焦动作一边将实时取景持续地显示在液晶监视器150上。
此外,在全按操作后,根据AF传感器132的测定结果来进行自动对焦动作,所以能够在即将摄像之前精确地对焦。特别是在拍摄运动快的被摄体的情况下,从最后的自动对焦动作(S1705)到摄像动作(S1707)的时间短,所以容易对焦。即,在根据CMOS传感器130生成的图像数据来进行连续对焦动作的状态下,转移到用CMOS传感器130来拍摄记录用图像的动作时,在转移到该摄像动作前,使可动反光镜121进入光路内,根据AF传感器132的测定结果来进行自动对焦动作。
其中,在用户全按操作释放按钮141前,解除了半按操作后,CPU210停止根据上述对比度来进行自动对焦动作。
此外,也可以在步骤S1705中,与自动对焦控制一起,用AE传感器133来进行测光动作。
此外,在步骤S1706~S1711中可以使液晶监视器150进行各种各样的显示,这与步骤S1103~S1107中的情况相同。
[1-2-4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时的对焦动作]
实施方式1的相机10在从OVF模式切换到实时取景模式时,进行自动对焦动作。图18是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时的自动对焦动作的流程图。
在图18中,微机110在OVF模式中动作时,监视是否切换了取景器切换开关140e(S1801)。
取景器切换开关140e被切换到实时取景模式后,微机110进行控制,使得根据AF传感器132的测定结果来进行自动对焦动作(S1802)。
该自动对焦动作结束后,微机110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从状态A转移到状态B(S1803)。然后,微机110开始实时取景模式中的动作。
如上所述,在从OVF模式切换到实时取景模式时,进行自动对焦动作,所以能够从实时取景刚开始之后起在对焦到被摄体的状态下,开始用液晶监视器150来观察被摄体像。因此,能够缩短从切换到实时取景时到设置构图所需的时间,所以对用户来说操作性好。
其中,在图18所示的流程中,采用在自动对焦动作(S1802)之后、使可动反光镜121上升的动作(S1803),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使可动反光镜121上升后进行自动对焦动作。但是,在此情况下,作为自动对焦动作,最好根据CMOS传感器130生成的图像数据来进行自动对焦动作。这是因为,该自动对焦动作可以在使可动反光镜121上升了的状态下执行。
此外,在步骤S1802中,也可以与自动对焦动作一起,用AE传感器133来进行测光动作。
此外,在图18所示的流程中,在自动对焦动作结束后,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在用AF传感器132进行测定后,立即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在此情况下,使得用AF传感器132测距的步骤以后的自动对焦动作中的至少一部分在实时取景模式中动作。由此,能够在自动对焦动作完成前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所以能够缩短从切换取景器切换开关140e到进入实时取景模式的时间。因此,对用户来说操作性好。
[1-2-5显示测距点]
实施方式1的相机10在为了自动对焦动作而使可动反光镜121进入光路内时,或为了准备用CMOS传感器130来拍摄记录用图像而使可动反光镜121进入光路内时,如图19所示,将对焦到的点显示在液晶监视器150上。
相机10在自动对焦动作中或拍摄记录用图像的动作中,不能在液晶监视器150上显示实时取景。或者,即使能够在短时间内显示,也难以持续显示。这一点如上所述。在这种时候,可以将实时取景以外的图像显示在液晶监视器150上,但是在此情况下,难以确认当前对焦在画面内的何处。因此,在像自动对焦动作中或拍摄记录用图像的动作中等那样不能实时取景显示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液晶画面上显示焦点对准在何处。
AF传感器132是包含线传感器、成像透镜、聚光透镜等的结构。图20是AF传感器132中包含的线传感器132a~132g的配置的示意图。如图20所示,配置了8个线传感器。用线传感器132a和线传感器132b、线传感器132c和线传感器132d、线传感器132e和线传感器132f、及线传感器132g和线传感器132h这4组,来测定散焦量。
计算散焦量的方法如下所述。分割从可互换镜头200入射的被摄体像,分别入射到各对线传感器。然后,各对线传感器132a~132g分别测定检测出的被摄体像的散焦量。
其后,微机110选择线传感器132a~132h的各对测定出的散焦量中最大者。这意味着选择离相机10最近的被摄体。然后,微机110将选择出的散焦量发送到CPU210,并且在与选择出的线传感器的对子对应的液晶监视器150的画面上,显示表示选择为自动对焦到的点的意思的信息。其后,CPU210根据接收到的与距离有关的信息,来进行自动对焦控制。
例如,在微机110判断为由线传感器132a及132b构成的对子测定出的散焦量最大的情况下,在与该对子对应的液晶监视器150的画面上的位置上,显示图19所示的标记M。
该标记M的显示在使可动反光镜121进入光路内时进行即可。此外,标记M也可以在液晶监视器150熄灭时显示。此外,也可以在使可动反光镜121进入光路内前,读出缓冲器111中存储着的图像数据并显示,在该图像上盖写来显示标记M。
如上所述,在使可动反光镜121进入光路内时进行自动对焦动作的情况下,将表示其对焦到的点的标记M显示在液晶监视器150的画面上,所以即使在液晶监视器150上未进行实时取景显示,也能够把握焦点对准在哪个被摄体上。特别是在图15的步骤S1505~步骤S1507中,不能实时取景显示,直至经过预定时间,但是通过在这样不能实时取景显示的期间显示标记M,能够将相机的动作状态显示给用户。
此外,通过在使可动反光镜121进入光路内前,读出缓冲器111中存储着的图像数据并显示,在该图像上盖写来显示表示自动对焦点的标记M,能够更容易地把握焦点对准在哪个被摄体上。
[1-2-6灰尘自动除去动作]
本实施方式1的相机10能够用超声波振动发生器134来除去保护件138上附着的灰尘等异物。图21是用于说明灰尘自动除去动作的流程图。
在图21中,微机110监视在开始异物自动除去动作之前是否操作了异物除去按钮140n(S2101)。
用户在使相机10的可互换镜头200朝向白色等单色的被摄体的状态下按下异物除去按钮140m。于是,微机110把握是否设置了实时取景模式(S2102)。在已经设置在实时取景模式的情况下,微机110转移到步骤S2104。而在设置在OVF模式的情况下,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从状态A转移到状态B后(S2103),转移到步骤S2104。
在步骤S2104中,微机110将CMOS140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保存到缓冲器111中。然后,微机110读出缓冲器111中保存的图像数据,并判断该图像数据是有异常、还是大致均匀的图像数据(S2105)。该判断例如也可以在图像数据的空间高频分量的累计值超过预定值的情况下判断为异常。
微机110在步骤S2105中判断为图像数据有异常的情况下,判断为异物附着在保护件138上,起动超声波振动发生器134(S2106)。超声波振动发生器134发生的振动传递到保护件138,在多数情况下,脱离保护件138。如果其结果是异物偏离光路、图像数据变为正常,则停止超声波振动发生器134并转移到步骤S2108。而如果图像数据仍旧异常,则继续超声波振动发生器134的动作。
在步骤S2108中,微机110判断在操作异物除去按钮140n前是否设置了实时取景模式(S2108)。在设置了实时取景模式的情况下,微机110在原有的状态下结束异物除去动作,继续实时取景动作。而在设置了OVF模式的情况下,微机110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从状态B经状态C转移到状态A,转移到OVF模式中的动作(S2109),在该状态下继续动作。
如上所述,用按下异物除去按钮140n这一简单的操作,设置为实时取景模式,利用此时的图像数据,来检测在保护件138上是否附着着异物。由此,能够用简单的操作来除去保护件138上附着的异物。
此外,只在拍摄到的图像有异常时才起动超声波振动发生器134,所以不会对反光镜箱120施加多余的负担。反光镜箱120是精密的光学设备,所以从维持光学特性这一观点出发,还是尽量不施加振动等为好。同样,图像数据恢复正常后,检测出它,并停止超声波振动发生器134,所以不会对反光镜箱120施加多余的负担,能够良好地维持反光镜箱120的光学特性。
其中,在上述实施例中,使超声波振动发生器134持续动作,直至图像数据恢复正常,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预定时间内如上述实施例那样起动超声波振动发生器134,直至图像数据变为正常;而在经过了预定时间的情况下,即使图像数据仍旧异常,也停止超声波振动发生器134。由此,能够防止由于使超声波振动发生器134持续动作而对反光镜箱120施加过度的负担。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在使超声波振动发生器134动作后,监视图像数据是否变为正常,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使超声波振动发生器134动作后,不监视图像数据是否变为正常,而通过经过预定的时间,来停止超声波振动发生器134的动作。
[1-2-7实时取景模式中的闪光灯摄像]
在图1中,相机10能够执行2种测光方式。该测光方式是用AE传感器133来测光的方式、和用CMOS传感器130来测光的方式。用AE传感器133来测光的方式如上所述。而在用CMOS传感器130来测光的情况下,可以省略AE传感器133,所以能够降低成本。此外,在使用CMOS传感器130的情况下,在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为状态B时也能够进行测光动作。因此,能够在实时取景动作中进行测光,调节光圈240。这种用CMOS传感器130来自动调节光圈240也可以在实时取景动作中持续执行。
用户通过按下菜单按钮140a,从菜单画面中选择选项,能够选择在闪光灯摄像下,是只用AE传感器133来进行测光,还是合用AE传感器133和CMOS传感器130来进行测光,还是只用CMOS传感器130来进行测光。
[1-2-7-1只用AE传感器来测光的动作]
图22是用于说明只使用AE传感器133的情况下的闪光灯摄像动作的流程图。
在图22中,假设微机110最初被设置在实时取景模式。此外,假设焦点已经通过手动操作或自动对焦动作锁定了。此外,假设闪光灯起动按钮140h由用户按下,闪光灯137是预先充电了的状态。此外,假设测光方式由用户设置在只使用AE传感器133的测光方式。
在此状态下,微机110监视是否全按操作了释放按钮141(S2201)。然后,全按操作了释放按钮141后,微机110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从状态B经状态C转移到状态A(S2202)。
于是,从可互换镜头200入射的光的一部分由可动反光镜121a反射,由焦点板125扩散,其一部分入射到AE传感器133上。AE传感器133测定它。即,AE传感器133测定稳定光(S2203)。然后,微机110取得AE传感器133在稳定光下测光的结果。
接着,微机133控制闪光灯137,使其预发光。AE传感器133在预发光期间中测光(S2204)。微机110取得预发光期间中的AE传感器133的测光结果。
微机110根据取得的稳定光下的测光结果及预发光下的测光结果,来决定光圈值及快门速度。在决定它们时,比较稳定光下的测光结果及预发光下的测光结果,来把握被摄体的照明环境。例如,根据被摄体处于昏暗的环境下、还是逆光的状态下等,来决定光圈值、快门速度。微机110将决定出的光圈值发送到CPU210。CPU210根据接收到的光圈值来调整光圈240。
此外,微机110与步骤S2205中的光圈值及快门速度的决定并行,来决定闪光灯137正式发光时的发光量(S2206)。然后,微机110将决定出的正式发光量发送到闪光灯137。
接着,闪光灯137用接收到的正式发光量来进行正式发光(S2207)。在正式发光期间中,微机110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从状态A转移到状态B(S2208),来开始拍摄动作(S2209)。摄像动作在步骤S2205中决定出的快门速度期间中进行。
转移的步骤S2210~步骤S2213的动作与上述步骤S1306~步骤S1309所示的动作或步骤S1414~步骤S1417所示的动作等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如上所述,通过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从实时取景模式暂时变为状态A,能够用AE传感器133来测光。
[1-2-7-2合用AE传感器和CMOS传感器来测光的动作]
图23是用于说明使用AE传感器133和CMOS传感器130的情况下的闪光灯摄像动作的流程图。最初的设置与上述相同。即,假设微机110被设置在实时取景模式。假设焦点已经通过手动操作或自动对焦动作锁定了。此外,假设闪光灯起动按钮140h由用户按下,闪光灯137是预先充电了的状态。假设测光方式由用户设置在使用AE传感器133和CMOS传感器130的测光方式。
在图23中,微机110监视是否全按操作了释放按钮141(S2301)。然后,全按操作了释放按钮141后,微机110仍旧在实时取景模式中使CMOS传感器130测光。因此,CMOS传感器130执行对稳定光测光(S2302)。然后,微机110取得通过CMOS传感器130在稳定光下测光的结果。
接着,微机130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从状态B经状态C转移到状态A(S2303)。
于是,从可互换镜头200入射的光的一部分由可动反光镜121a反射,由焦点板125扩散,其一部分入射到AE传感器133上。在此状态下,微机133控制闪光灯137,使其预发光。AE传感器133在预发光期间中测光(S2304)。微机110取得预发光期间中的AE传感器133的测光结果。
以下的步骤S2305~步骤S2313所示的动作与图22的步骤S2205~S2213所示的动作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如上所述,稳定光的测光由CMOS传感器130进行,所以能在全按操作后立即进行稳定光的测光。此外,预发光的测光由AE传感器133进行,所以能够精确地进行预发光的测光。能精确地进行预发光的测光,是因为AE传感器133与CMOS传感器130相比,待测光量的容许范围宽。即,AE传感器是为测光专门制作的,所以能够精确地测定很弱的光到很强的光。与此相反,CMOS传感器130不是用于测定光量,而是用于生成图像数据的元件。即,用CMOS传感器130来测光,不过是伴随生成图像数据的功能的附带功能。CMOS传感器130以生成图像数据的功能为主,而以测光功能为辅,所以适合拍摄稳定光,而不适合拍摄强光。例如,CMOS传感器130入射强光后,图像数据往往饱和而变白。而在预发光时,闪光灯137发强光,来自被摄体的反射光有时很强。从以上可知,在预发光时,与用CMOS传感器130来测光相比,用AF传感器133来测光往往能得到精确的测光数据。
其中,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全按操作(S2301)之后,进行稳定光的测光(S2302),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得微机110用CMOS传感器130来持续地测光,直至进行了全按操作;进行了全按操作后,用全按操作之前刚取得的稳定光的测光数据来决定光圈值、快门速度、正式发光的发光量。由此,能够缩短从全按操作到摄像动作所需的时间,所以用户不易失去快门机会。此外,操作性也改善了。
[1-2-7-3只用CMOS传感器来测光的动作]
参照图23来说明只使用CMOS传感器130的情况下的闪光灯摄像动作。
在图23中,在使用AE传感器133和CMOS传感器130的情况下,在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从状态B经状态C转移到状态A后(S2303),进行预发光的测光(S2304)。
与此相反,在只使用CMOS传感器130的情况下,在进行了预发光的测光后(S2304),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从状态B经状态C转移到状态A(S2303)。由此,稳定光的测光、预发光的测光都可以只用CMOS传感器130来执行。其他动作与使用AE传感器133和CMOS传感器130的情况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如上所述,等待预发光的测光,而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从状态B经状态C转移到状态A,所以能够只用CMOS传感器130对稳定光和预发光都进行测光。由此,能够省略AE传感器133,所以能够降低成本。
其中,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全按操作(S2301)之后,进行稳定光的测光(S2302),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得微机110用CMOS传感器130来持续地测光,直至进行了全按操作;进行了全按操作后,用全按操作之前刚取得的稳定光的测光数据来决定光圈值、快门速度、正式发光的发光量。由此,能够缩短从全按操作到摄像动作所需的时间,所以用户不易失去快门机会。此外,操作性也改善了。
[1-2-8实时取景模式的复位动作]
在实时取景模式中,从外部对相机10施加了冲击的情况下,有时第2快门123b的保持状态被解除,而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从状态B转移到状态C。这样,来自可互换镜头200的光学信号由第2快门123b遮断,不到达CMOS传感器130。于是,此前实时取景显示被摄体像的液晶监视器150由于冲击而变得什么也不显示了。看到此的用户有时误以为相机10出了故障。
为了防止这种问题,可以采用设用于监视第2快门123b的保持状态是否被解除的传感器的结构。但是,如果设这种传感器,则成本增加。因此,通过进行控制,使得对相机10施加了冲击后,检测该冲击,并对实时取景模式进行复位,能够防止上述问题。能够防止上述问题的理由,是因为有时第2快门123b的保持状态被解除。
图24是用于说明由于冲击而对实时取景模式进行复位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在图24中,假设微机10最初在实时取景模式中动作。在该状态下微机10监视是否对相机10施加了冲击(S2401)。详细说明监视施加冲击的动作。
在图4中,陀螺传感器252持续测定角速度。CPU210对陀螺传感器252测定出的角速度进行积分来求角度。CPU210用求出的角度来进行手抖动校正单元250中的手抖动校正控制,并且监视求出的角度在单位预定时间内的变化量。然后,CPU210在该变化量大至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通知给微机110。接受到该通知,微机110判断为对相机10施加了冲击。
在图24中,微机110检测出冲击后,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从状态B经状态C转移到状态A(S2402)。其后,微机110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从状态A转移到状态B,而返回到实时取景。
如上所述,检测出对相机10施加的冲击,并对实时取景模式进行复位,所以能够自动恢复由于冲击而中断了实时取景显示的状态。因此,能够防止用户误以为相机10出了故障。此外,在实时取景显示中断时,无需手动进行使其恢复到实时取景显示的操作,所以操作性好。
此外,作为用于检测冲击的传感器,兼用了手抖动校正用的陀螺传感器252,所以无需特别设冲击检测用的传感器,能够降低成本,及将设备小型化。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检测冲击,而使CPU210监视角度在单位预定时间内的变化量,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得CPU210直接监视来自陀螺传感器252的角速度信息。这样监视的理由是因为,在角速度大的情况下,可以判断为施加了冲击。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作为用于检测冲击的传感器,兼用了手抖动校正用的陀螺传感器252,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设冲击用的传感器。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1的相机10通过手动操作取景器切换开关140e,而从OVF模式切换到实时取景模式。但是,如果不始终进行手动操作就不能切换到实时取景模式,则很不方便。特别是在切换到实时取景模式的必要性高的情况下,如果能自动切换到实时取景模式,则能够提高用户的操作性。因此,在实施方式2中,实现了按照各种事件来自动切换到实时取景模式的相机。
其中,实施方式2的相机10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相机10的结构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2-1通过光圈调整而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的动作]
在前述实施方式1中,为了在实时取景模式中观察拍摄记录用图像时的景深,设有光圈收缩按钮140k及LV预览按钮140j。由此,能够用液晶监视器130来瞬时观察拍摄记录用图像时的被摄体像的景深,所以操作性好。但是,在实施方式1中,光圈收缩按钮140k及LV预览按钮140j变为有效是在微机110被设置在实时取景模式时。因此,为了在OVF模式中观察拍摄记录用图像时的景深,需要暂时手动切换到实时取景模式后,按下光圈收缩按钮140k及LV预览按钮140j。实施方式2所示的相机10解决该问题。
图25是用于说明OVF模式时按下了LV预览按钮140j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在图25中,微机110最初被设置在OVF模式。此时,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为图1所示的状态A。此外,微机110监视是否按下了LV预览按钮140j(S2501)。
在此状态下,用户按下了LV预览按钮140j后,微机110检测出它,并用AE传感器133来开始计量曝光量(S2502)。
微机110将该计量的结果发送到CPU210。CPU210根据接收到的计量结果、和当前的光圈240的开放状态来计算拍摄记录用图像时的光圈240的最佳开放量。然后,CPU210根据该计算的结果,来控制电机241。电机241根据CPU210的控制,来调节光圈240(S2503)。
接着,微机110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从状态A转移到状态B(S2504)。
接着,微机110如图10所示,放大显示CMOS传感器130生成的图像数据的一部分区域R2(S2505)。将画面内的哪个部分作为放大区域R2,可以通过操作十字键140b等来变更。
接着,微机110继续进行实时取景动作(S2506)。
微机110在实时取景动作的动作中,监视是否再次按下了LV预览按钮140j(S2507)。
再次按下了LV预览按钮140j后,微机110使CPU210开放光圈240(S2508)。
接着,微机110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从状态B经状态C转移到状态A(S2509)。由此,能够使相机10返回到最初按下LV预览按钮140j前的状态。
如上所述,即使相机10在OVF动作中,也能够用操作LV预览按钮140j这一简单的操作,将相机10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而在摄像前用实时取景显示来容易地确认记录用图像的景深。
其中,在本实施方式2中,说明了在OVF模式时按下LV预览按钮140j的情况,但是在OVF模式时按下光圈收缩按钮140k的情况也同样。但是,在按下LV预览按钮140j的情况下,如上所述放大显示图像数据的一部分区域R2,而在按下光圈收缩按钮140k的情况下,不进行这种放大显示,在这一点上不同。
[2-2通过遥控操作而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的动作]
如图2所示,遥控接收部155能够接收来自遥控器(未图示)的控制信号。在接收来自遥控器(未图示)的控制信号的情况下,用户往往在远离相机10的地方进行操作。此时,用光学取景器来观察被摄体像很不方便,所以用户在用遥控器(未图示)来操作的情况下,往往用取景器切换开关140e来切换到实时取景模式。但是,在用遥控器(未图示)来操作时,手动切换到实时取景模式很不方便。因此,实施方式2的相机10在遥控接收部155接收到来自遥控器的控制信号后,微机110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
图26是用于说明通过遥控操作而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在图26中,微机110最初被设置在OVF模式。此时,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为图1所示的状态A。此外,微机110监视遥控接收部155是否接收到来自遥控器(未图示)的控制信号(S2601)。
在此状态下,遥控接收部155接收到来自遥控器(未图示)的控制信号后,微机110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从状态A转移到状态B(S2602)。
此后,微机110继续进行实时取景动作(S2603)。
微机110在实时取景动作的动作中,监视是否操作了相机机身100的操作部140或释放按钮141等(S2604)。
用户操作了它们中的某一个后,微机110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从状态B经状态C转移到状态A(S2605)。由此,能够使相机10返回到最初接收到遥控器的控制信号前的状态。
如上所述,即使相机10在OVF动作中,也能够通过遥控操作,而将相机10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由此,节省了手动切换到实时取景模式的功夫,操作性提高。
其中,也可以使得遥控接收部155设在相机机身100的正面和背面。在此情况下,也可以使得在OVF模式中用正面的遥控接收部155接受到控制信号的情况下,不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而在用背面的遥控接收部155接受到控制信号的情况下,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在用相机机身100的正面配置的遥控接收部155来接受控制信号的情况下,用户位于相机10的前方,往往未观察液晶监视器150。而在用相机机身100的背面配置的遥控接收部155来接受控制信号的情况下,用户位于相机10的后方,往往正在观察液晶监视器150。因此,使其如上所述动作后,在未观看液晶监视器150的情况下液晶监视器150等不会消耗多余的电力,能够降低功耗。
[2-3通过三角架的固定而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的动作]
如图2所示,相机机身100可以经三角架固定部147固定在三角架(未图示)上。在固定在三角架(未图示)上来摄影的情况下,与用光学取景器来摄像相比,用画面尺寸大的电子取景器(液晶监视器150)来摄像更容易把握图像。但是,在固定在三角架上时,手动切换到实时取景模式很不方便。因此,实施方式2的相机10在三角架被固定在三角架固定部147上后,微机110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
图27是用于说明通过三角架的固定而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在图27中,微机110最初被设置在OVF模式。此时,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为图1所示的状态A。此外,微机110监视接触点148是否发送来表示三角架被固定在三角架固定部147上的信息(S2701)。在此状态下,如果接触点148检测出固定到三角架上,则微机110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从状态A转移到状态B(S2702)。此后,微机110继续进行实时取景动作(S2703)。
微机110在实时取景动作的动作中,监视接触点148是否发送来表示拆除了三角架的信息(S2704)。接触点148检测出拆除了三角架后,微机110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从状态B经状态C转移到状态A(S2705)。由此,能够使相机10返回到固定到三角架上前的状态。
如上所述,即使相机10在OVF动作中,也能够通过三角架的固定,而将相机10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由此,节省了手动切换到实时取景模式的功夫,操作性提高。
其中,在上述中,在将相机10固定在三角架上后,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但是也可以与转移到实时取景并行来进行自动对焦动作。该自动对焦动作可以是使用AF传感器132的相位差检测方式,也可以是使用CMOS传感器130的对比度方式。由此,能够在用三角架来摄像时,迅速地对焦到被摄体。
此外,自动对焦动作可以在刚固定到三角架上之后,也可以在从固定到三角架上起经过预定时间后。通过在经过预定时间后进行自动对焦动作,能够在相机10可靠地静止后,对焦到被摄体。因此,能够防止在对焦中相机10运动、需要再次进行对焦。
此外,也可以在将相机10固定在三角架上、在OVF模式中动作的状态下,设置为实时取景模式后,暂时进行自动对焦动作,其后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由此,能够在用三角架来摄像时,迅速地对焦到被摄体。
此外,在上述中,在固定在三角架上时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但是也可以与此不同,按照陀螺传感器252的检测结果,来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在陀螺传感器252的输出小,能够判断为相机10静止着的情况下,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在能够判断为相机10静止着的情况下,往往不是手持相机10,而是放在不动的场所。在这样不是手持的情况下,与在OVF模式中观察被摄体相比,在实时取景模式中观察被摄体更舒服。因此,在能够判断为相机10静止着的情况下,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由此,节省了手动切换到实时取景模式的功夫,操作性提高。其中,陀螺传感器252是本发明的抖动检测部的一例。
在此情况下,也可以与转移到实时取景并行来进行自动对焦动作。由此,能够在使相机10静止时迅速地对焦到被摄体。
此外,自动对焦动作可以在刚判断为相机10已静止之后,也可以在从该判断起经过预定时间后。通过在经过预定时间后进行自动对焦动作,能够在相机10可靠地静止后,对焦到被摄体。因此,能够防止在对焦中相机10运动、需要再次进行对焦。
此外,也可以在使相机10静止、在OVF模式中动作的状态下,设置为实时取景模式后,暂时进行自动对焦动作,其后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由此,能够在使相机10静止来摄像时,迅速地对焦到被摄体。
[2-4通过液晶监视器的旋转操作而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的动作]
液晶监视器150如上所述,能够旋转操作。用户在旋转操作液晶监视器150的情况下,往往观察液晶监视器150上显示的被摄体像。但是,在旋转操作液晶监视器150时,手动切换到实时取景模式很不方便。因此,实施方式2的相机10在旋转操作了液晶监视器150后,微机110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
图28是用于说明通过液晶监视器150的旋转操作而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在图28中,微机110最初被设置在OVF模式。此外,液晶监视器150将液晶画面向相机机身100的背面收纳着,或者将液晶画面的反面向相机机身100的背面收纳着。此时,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为图1所示的状态A。此外,微机110监视接触点151是否检测出旋转操作了液晶监视器150(S2801)。在此状态下,接触点151检测出旋转操作了液晶监视器150后,微机110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从状态A转移到状态B(S2802)。此后,微机110继续进行实时取景动作(S2803)。
微机110在实时取景动作的动作中,监视液晶监视器150是否被收纳到原来的状态(S2804)。液晶监视器150被收纳到原来的状态后,微机110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从状态B经状态C转移到状态A(S2805)。由此,能够使相机10返回到旋转操作液晶监视器150前的状态。
如上所述,即使相机10在OVF动作中,也能够通过液晶监视器的旋转操作150,而将相机10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由此,节省了手动切换到实时取景模式的功夫,操作性提高。
[2-5通过外部端子的连接而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的动作]
相机10如上所述,能够通过将来自外部设备(未图示)的端子连接到外部端子152上,来输出实时取景显示的图像。在将实时取景显示输出到外部设备的情况下,需要将被摄体像成像到CMOS传感器130上。即,需要将被摄体像用CMOS传感器130变换为图像数据。但是,在将实时取景显示输出到外部设备时,手动切换到实时取景模式很不方便。因此,实施方式2的相机10在将来自外部设备(未图示)的端子连接到外部端子152上后,微机110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
图29是用于说明通过外部端子的连接而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在图29中,微机110最初被设置在OVF模式。此时,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为图1所示的状态A。此外,微机110监视外部端子152和外部设备上连接的端子是否相连(S2901)。在此状态下,如果外部端子152和外部设备上连接的端子相连,则微机110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从状态A转移到状态B(S2902)。此后,微机110将实时取景显示经外部端子152输出到外部设备(S2903)。
微机110在将实时取景显示输出到外部设备的过程中,监视是否从外部端子152上拔下外部设备的端子(S2904)。从外部端子152上拔下外部设备的端子后,微机110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从状态B经状态C转移到状态A(S2905)。由此,能够使相机10的状态返回到将外部设备的端子连接到外部端子152上前的状态。
如上所述,即使相机10在OVF动作中,也能够按照是否将外部设备连接在外部端子152上,而将相机10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由此,节省了手动切换到实时取景模式的功夫,操作性提高。
其中,也可以使得在步骤S2903中,将实时取景显示输出到外部设备,并且也显示在液晶监视器150上。此外,也可以将实时取景显示输出到外部设备,而不显示在液晶监视器150上。
[2-6通过4:3以外的长宽比设置而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的动作]
光学取景器的长宽比被设置成固定的。因此,具有该设置长宽比以外的构图的图像不能显示整体,或者即使能够显示,图像也很小,难以看到。因此,具有光学取景器的长宽比以外的构图的图像用电子取景器来观察更容易观看。但是,在显示具有光学取景器的长宽比以外的构图的图像时,手动切换到实时取景模式很不方便。因此,实施方式2的相机10在显示长宽比被设置在上述光学取景器的长宽比以外的情况下,自动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
图30是用于说明通过长宽比的设置而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在图30中,微机110最初被设置在OVF模式。此时,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为图1所示的状态A。光学取景器上显示的图像的构图被设置在4:3。此外,微机110监视长宽比是否被设置在4:3以外(S3001)。在此状态下,用户操作菜单按钮140a等,而将显示图像的构图设置为4:3以外的构图(例如16:9的构图)后,微机110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从状态A转移到状态B(S3002)。此后,微机110使液晶监视器150按设置的构图,来显示实时取景显示(S3003)。
微机110在实时取景模式中动作中,监视长宽比是否再次被设置为4:3(S3004)。用户操作菜单按钮140a等而将显示图像的构图再次设置为4:3后,微机110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从状态B经状态C转移到状态A(S3005)。由此,能够使相机10返回到变更构图的长宽比前的状态。
如上所述,即使相机10在OVF动作中,也能够由于变更了构图的长宽比,而将相机10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由此,节省了手动切换到实时取景模式的功夫,操作性提高。
[2-7通过光圈环的操作而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的动作]
在实施方式1中,为了微调光圈,包括光圈环242。然而,在用光圈环242来调整光圈时,如果可以放大显示画面的一部分来观察,则容易观察景深,所以最好。但是,用光学取景器来观察,不能放大显示画面的一部分。因此,操作光圈环242后,随之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并且放大显示画面的一部分。
图31是用于说明通过光圈环的操作242而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在图31中,微机110最初被设置在OVF模式。此时,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为图1所示的状态A。此外,微机110监视是否操作了光圈环242(S3101)。在此状态下,用户操作了光圈环242后,CPU210检测出操作了光圈环242,并向微机110发送该意思。微机110接受到它,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从状态A转移到状态B(S3102)。然后,微机110如图10所示,使得放大显示CMOS传感器130生成的图像数据的一部分区域R2(S3103)。其中,将画面内的哪个部分作为放大区域R2,可以通过操作十字键140b等来变更。此后,微机110在实时取景模式中继续动作。
如上所述,即使相机10在OVF动作中,也能够通过光圈环的操作242,而将相机10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由此,节省了手动切换到实时取景模式的功夫,操作性提高。此外,能够瞬时放大需要确认景深的部位,所以能够容易地确认景深。
(实施方式3)
前述实施方式1的相机10通过手动操作取景器切换开关140e,来退出实时取景模式而切换到OVF模式。但是,如果采用不始终进行手动操作就不能退出实时取景模式的结构,则很不方便。特别是在退出实时取景模式的必要性高的情况下,如果能够自动退出实时取景模式,则能够提高用户的操作性。因此,实施方式3的相机被构成得按照各种事件来自动退出实时取景模式。
其中,实施方式3的相机10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相机10的结构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3-1通过菜单按钮操作而解除实时取景模式的动作]
在前述实施方式1中,采用了在实时取景模式中操作了菜单按钮140a后、在实时取景显示上重叠菜单画面的结构,但是用这种显示的方法,实时取景显示或菜单画面不易看。因此,实施方式3的相机10在按下了菜单按钮140a后,将实时图像显示在光学取景器上,将菜单画面显示在液晶监视器150上。
图32是用于说明通过菜单按钮140a的操作而解除实时取景模式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在图32中,微机110最初被设置在实时取景模式。此时,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为图5所示的状态B。此外,微机110监视是否操作了菜单按钮140a(S3201)。在此状态下,用户操作了菜单按钮140a后,微机110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从状态B经状态C转移到状态A(S3202)。由此,可动反光镜121a将从可互换镜头200输入的光学信号导向光学取景器(S3203)。由此,用户能够通过目镜136来观察被摄体像。
微机110与步骤S3203的处理并行,使液晶监视器150显示用于各种设置的菜单画面(S3204)。在此状态下,用户可以利用液晶监视器150上显示的菜单画面,来进行各种设置;另一方面,可以用光学取景器来观察实时的图像。
微机110在OVF模式中动作中,监视是否再次按下了菜单按钮140a(S3205)。用户再次按下了菜单按钮140a后,微机110结束液晶监视器150对菜单画面的显示,并且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从状态A转移到状态B(S3206)。由此,能够使相机10返回到显示菜单画面前的状态。
如上所述,即使相机10在实时取景模式,也能够通过菜单按钮操作140a而自动退出实时取景模式。由此,节省了手动切换到OVF模式的功夫,操作性提高。
[3-2通过电源切断操作而解除实时取景模式的动作]
相机10在实时取景模式中切断电源后,在可动反光镜121上升了的状态下被放置着。在此状态下,不能通过相机10来观察被摄体像。这是因为,可动反光镜121上升了,所以不能将被摄体像导向光学取景器,而且液晶监视器150未通电,所以不能显示被摄体像。另一方面,如果即使在相机10的电源为OFF的状态下,也能够用光学取景器来观察被摄体像,则很方便。因此,在本结构中,采用了在切断相机10的电源前、从实时取景模式转移到OVF模式的结构。这样,即使在相机10的电源为OFF的状态下,可动反光镜121也下降了,所以能够用光学取景器来观察被摄体像。
但是,手动切换到OVF模式很费功夫。因此,本结构的相机10被构成得使得在设置了实时取景模式的状态下,沿切断本装置的电源的方向操作了电源开关142后,退出实时取景模式并使可动反光镜121进入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
图33是用于说明通过电源切断操作而解除实时取景模式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在图33中,微机110最初被设置在实时取景模式。此时,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为图5所示的状态B。此外,微机110监视是否沿OFF的方向操作了电源开关142(S3301)。在此状态下,用户沿OFF的方向操作了电源开关142后,微机110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从状态B经状态C转移到状态A(S3302)。然后,反光镜箱120变为状态A后,电源控制器146停止向相机10的各部位供给电源(S3303)。
如上所述,相机10在切断电源前转移到OVF模式并使可动反光镜121下降,所以其后即使变为电源OFF状态,也能够用光学取景器来观察被摄体像。此外,无需手动切换到OVF模式,所以操作性改善。
其中,在切断相机10的电源后、再次接通电源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得微机110记着切断电源前的状态,并回归到该状态。具体地说,在实时取景模式中切断相机10的电源后,转移到OVF模式后实际上电源切断。其后,再次接通相机10的电源后,在微机110被设置在实时取景模式后,继续动作。由此,自动回归到切断电源前的状态,所以对用户来说很方便。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描述了用户用电源开关142来切断电源的情况,但是同样的动作也可以适用于休眠功能。即,相机10在不被操作的状态持续预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电源控制器146将表示切断电源的意思的预告通知给微机110。微机110接受到预告通知后,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从状态B经状态C变为状态A。其后,电源控制器146停止向除预定的部位以外的各部位供给电源。其后,相机10接受到某些操作后,电源控制器146检测出该操作,并重新开始向停止了电源供给的各部位供给电源。然后,微机110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从状态A变为状态B,并重新开始实时取景模式中的动作。由此,在变为休眠状态前转移到OVF模式并使可动反光镜121下降,所以其后即使变为休眠状态,也能够用光学取景器来观察被摄体像。此外,无需手动切换到OVF模式,所以操作性改善。此外,在休眠前后被设置在同一模式,所以在休眠期间结束后,用户不用花费功夫来操作。
[3-3通过电池盖的打开操作而解除实时取景模式的动作]
相机10在实时取景模式中取出电池400后,在可动反光镜121上升了的状态下切断电源。在实时取景模式中切断相机10的电源后,在可动反光镜121上升了的状态下被放置着。在此状态下,不能通过相机10来观察被摄体像。这是因为,可动反光镜121上升了,所以不能将被摄体像导向光学取景器,而且液晶监视器150未通电,所以不能显示被摄体像。另一方面,如果即使在相机10的电源为OFF的状态下,也能够用光学取景器来观察被摄体像,则很方便。因此,在本结构中,采用了在取出电池400前、从实时取景模式转移到OVF模式的结构。这样,即使在相机10的电源为OFF的状态下,可动反光镜121也下降了,所以能够用光学取景器来观察被摄体像。
但是,手动切换到OVF模式很费功夫。因此,在设置了实时取景模式的状态下,打开操作了电池盖144后,退出实时取景模式并使可动反光镜121进入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
图34是用于说明通过电池盖400的打开操作而解除实时取景模式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在图34中,微机110最初被设置在实时取景模式。此时,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为图5所示的状态B。此外,微机110监视接触点145是否检测出打开了电池盖144(S3401)。在此状态下,用户打开了电池盖144后,微机110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从状态B经状态C转移到状态A(S3402)。
其中,电池被电池盖144之外的部件卡止在电池盒143内。因此,即使打开电池盖144,也不会立即切断电源。
如上所述,在从相机10中取出电池400前转移到OVF模式并使可动反光镜121下降,所以其后即使变为相机10的电源为OFF的状态,也能够用光学取景器来观察被摄体像。此外,无需手动切换到OVF模式,所以操作性改善。
[3-4检测出电池电量低而解除实时取景模式的动作]
相机10为了防止摄像中电源用完,在电池的电压变为预定以下后,自己切断电源并停止动作。在实时取景模式中相机10的电源用完后,在可动反光镜121上升了的状态下被放置着。在此状态下,不能通过相机10来观察被摄体像。这是因为,可动反光镜121上升了,所以不能将被摄体像导向光学取景器,而且液晶监视器150未通电,所以不能显示被摄体像。另一方面,如果即使在相机10的电源为OFF的状态下,也能够用光学取景器来观察被摄体像,则很方便。因此,在本结构中,采用了在电池400的电压降低后、从实时取景模式转移到OVF模式的结构。这样,即使随着电源电压的降低、相机10的电源变为OFF的状态下,可动反光镜121也下降了,所以能够用光学取景器来观察被摄体像。
但是,手动切换到OVF模式很费功夫。因此,在设置了实时取景模式的状态下,电池400的电压降低后,退出实时取景模式并使可动反光镜121进入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
图35是用于说明通过电源电压的降低而解除实时取景模式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在图35中,微机110最初被设置在实时取景模式。此时,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为图5所示的状态B。此外,微机110监视电源控制器146是否检测出电池400的电压低于预定值(S3501)。在此状态下,电源控制器146检测出电池400的电压低于预定值后,将该意思通知给微机110。接受到此后,微机110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从状态B经状态C转移到状态A(S3502)。电源控制器146在反光镜箱120的内部变为状态A后,切断相机10内的电压(S3503)。
如上所述,在由于电池400的电压降低而使电压用完前使可动反光镜121下降,所以其后即使变为电源OFF状态,也能够用光学取景器来观察被摄体像。此外,无需手动切换到OVF模式,所以操作性改善。
[3-5通过镜头的拆下而解除实时取景模式的动作]
相机10在实时取景模式中从相机机身100上拆下了可互换镜头200后,保护件138露出,容易附着灰尘等。为了防止这个,需要在拆下可互换镜头200前,从实时取景模式转移到OVF模式,但是手动切换到OVF模式很费功夫。因此,在本结构中,在设置了实时取景模式的状态下,拆下了相机机身100上安装的可互换镜头200后,退出实时取景模式并使可动反光镜121进入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
图36是用于说明通过电源电压的降低而解除实时取景模式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在图36中,微机110最初被设置在实时取景模式。此时,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为图5所示的状态B。此外,微机110监视是否从镜头安装部135上拆下了可互换镜头200(S3601)。在此状态下,从镜头安装部135上拆下了可互换镜头200后,微机110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从状态B经状态C转移到状态A(S3602)。
如上所述,从相机机身100上拆下了可互换镜头200后,能够使可动反光镜121下降,所以能够防止灰尘等异物附着到保护件138上。此外,无需手动切换到OVF模式,所以操作性改善。
[3-6通过外部端子的连接而解除实时取景模式的动作]
前述实施方式2的相机10采用了在将来自外部设备的端子连接到外部端子152上后、自动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并将CMOS传感器130生成的图像数据输出到外部设备的结构。与此相反,实施方式3的相机10采用了在实时取景模式中将来自外部设备的端子连接到外部端子152上后、自动退出实时取景模式、并将存储卡300中保存的图像数据输出到外部设备的结构。
在将外部设备上连接的端子连接在相机10上的情况下,用户往往想要将相机10内或相机10中插入的存储卡300中保存的图像数据显示在外部设备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一边将图像数据送往外部设备、一边在液晶监视器150上进行实时取景显示的结构,则微机110的负担增大。因此,在将图像数据送往外部设备的情况下,最好退出实时取景模式,但是在连接到外部设备上时,手动退出实时取景模式很费功夫。因此,进行控制,使得将外部设备上连接的端子连接到外部端子152上后,使可动反光镜121进入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并且将存储卡300中存储的图像数据经外部端子152输出到外部设备。
图37是用于说明由于连接到外部端子152上而解除实时取景模式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在图37中,微机110最初被设置在实时取景模式。此时,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为图5所示的状态B。此外,微机110监视是否将外部设备的端子连接到外部端子152上(S3701)。在此状态下,将外部设备的端子连接到外部端子152上后,微机110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从状态B经状态C转移到状态A(S3702)。由此,可动反光镜121a将来自可互换镜头200的光学信号导向光学取景器。并且,微机110将存储卡300内保存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经外部端子152输出到外部设备(S3704)。外部设备显示基于从相机10送来的图像数据的图像。
在此状态下,微机110监视是否拆下了外部端子152上连接的端子(S3705)。拆下了外部端子152上连接的端子后,微机110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从状态A转移到状态B(S3706)。此后,微机110用实时取景模式来继续动作。
如上所述,在将相机10连接到外部设备上时,自动退出实时取景模式,所以操作性好。此外,与此同时,相机10转移到OVF模式,所以能够用光学取景器来观察实时图像。
(实施方式4)
前述实施方式1的相机10在实时取景模式中以连续对焦模式来摄像的情况下,在实时取景显示中(状态B),用CMOS传感器130生成的图像数据来进行自动对焦动作。并且,在即将摄像之前(状态A),用AF传感器132的测定结果来进行自动对焦动作。与此相反,实施方式4的相机10在变为设置了实时取景模式及连续对焦模式这两者的状态后,从连续对焦模式自动转移到单次对焦模式,或者从实时取景模式自动转移到OVF模式。
[4-1从连续对焦模式转移到单次对焦模式的动作]
图38是用于说明随着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而转移到单次对焦模式的动作的流程图。
在图38中,微机110最初被设置在OVF模式。此时,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为图1所示的状态A。微机110在连续对焦模式中动作。因此,微机110将AF传感器132的测定结果持续地发送到CPU210。然后,CPU210根据从微机110接收到的AF传感器132的测定结果来进行自动对焦动作。在此状态下,微机110监视是否将取景器切换开关140e切换到实时取景模式(S3801)。
将取景器切换开关140e切换到实时取景模式后,微机110使AF传感器132测距,将其测定结果发送到CPU210。CPU210根据从微机110接收到的AF传感器132的测定结果来进行自动对焦动作(S3802)。通过这样在即将进入OVF模式之前进行自动对焦动作,能够尽量使焦点在被摄体上的图像显示在液晶监视器150上。
接着,微机110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从状态A转移到状态B(S3803)。
微机110继续实时取景模式中的动作(S3804)。在此期间,微机110不指示自动对焦动作,直至半按操作了释放按钮141。
在此状态下,微机110监视是否将取景器切换开关140e切换到OVF模式(S3805)。
将取景器切换开关140e切换到OVF模式后,微机110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从状态B经状态C转移到状态A(S3806)。然后,微机110返回到连续对焦模式中的动作。
如上所述,相机10在变为设置了实时取景模式及连续对焦模式这两者的状态后,从连续对焦模式自动转移到单次对焦模式。因此,不用CMOS传感器130生成的图像数据,而只用AF传感器132进行自动对焦动作就能够实现自动对焦动作。此外,由于能够从连续对焦模式自动转移到单次对焦模式,所以操作性好。
[4-2从实时取景模式转移到OVF模式的动作]
图39是用于说明随着转移到连续对焦模式而转移到OVF模式的动作的流程图。
在图39中,微机110最初被设置在实时取景模式。此时,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为图5所示的状态B。微机110在单次对焦模式中动作。因此,微机110不指示自动对焦动作,直至半按操作了释放按钮141。在此状态下,微机110监视是否将对焦模式切换开关140f切换到连续对焦模式(S3901)。
将对焦模式切换开关140f切换到连续对焦模式后,微机110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从状态B经状态C转移到状态A(S3902)。然后,微机110继续OVF模式中的动作。在此期间,微机110在连续对焦模式中动作(S3903)。
在此状态下,微机110监视是否将对焦模式切换开关140f切换到单次对焦模式(S3904)。将对焦模式切换开关140f切换到单次对焦模式后,微机110指示根据AF传感器132的测定结果来继续自动对焦动作(S3905)。微机110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从状态A转移到状态B(S3906)。然后,微机110返回到实时取景模式中的动作。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4的相机10在变为设置了实时取景模式及连续对焦模式这两者的状态后,从实时取景模式自动转移到OVF模式。因此,不用CMOS传感器130生成的图像数据,而只用AF传感器132进行自动对焦动作就能够实现自动对焦动作。此外,由于能够从实时取景模式自动转移到OVF模式,所以操作性好。
(实施方式5)
前述实施方式1的相机10是将实时的图像显示在光学取景器或液晶监视器150的整个面上的结构。与此相反,实施方式5的相机10是通过按下多显示按钮140p、来如图40所示将多枚实时图像显示在液晶监视器150上的结构。此时,要显示的多个图像的亮度通过电子地调整,每个图像都不同。此外,将表示其亮度的不同的信息显示在各缩小图像的上部。
图41是用于说明实时取景的多显示动作的流程图。
在图41中,微机110监视是否按下了多显示按钮140p(S4101)。
按下了多显示按钮140p后,微机110检测当前设置的模式是否是实时取景模式(S4102)。如果当前设置的模式是实时取景模式,则微机110转移到步骤S4104。
另一方面,在当前设置的模式是OVF模式等不是实时取景模式的情况下,使反光镜箱120的内部从状态A转移到状态B后(S4103),转移到步骤S4104。
在步骤S4104中,CMOS传感器130拍摄被摄体像来生成图像数据。A/D变换器131将生成的图像数据从模拟数据变换为数字数据。微机110对从A/D变换器131取得的图像数据进行YC变换处理,进而进行调整尺寸处理来生成缩小图像(S4105)。
微机110复制生成的缩小图像,并将3枚缩小图像存储到缓冲器111中(S4106)。微机110对缓冲器111中存储的3枚缩小图像变更亮度。亮度的变更将第1枚变更为EV-1,将第2枚变更为EV0,将第3枚变更为EV+1。
接着,微机110将这些缩小图像适当地配置而存储到缓冲器111内的存储空间中(S4108)。
最后,微机110将缓冲器111内存储的图像数据显示在液晶监视器150上(S4109)。
通过重复以上的步骤S4104~步骤S4109的动作,能够实现多画面的实时取景显示。
其中,各缩小图像的EV值可以通过按下菜单按钮140a、显示菜单画面来选择。
如上所述,将多个缩小图像作为实时取景画面来显示,所以能够容易地比较各缩小图像。特别是通过电子地实现摄像条件的不同,能够容易地把握拍摄记录用图像时的图像。
其中,在实施方式5中,通过电子处理,模拟地制作并显示了EV值不同的图像,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电子地变更图像数据的色差分量,来模拟地制作并显示白平衡不同的图像。
(实施方式6)
作为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例示了实施方式1~5。但是,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不限于这些。因此,将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作为实施方式6,归纳为以下来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1~5中,作为本发明的光学取景器,例示了包含焦点板125、棱镜126及目镜136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用反射镜来取代棱镜126。此外,也可以不用棱镜126,而将被摄体像输出到相机机身100的上表面上。此外,也可以用摄像元件来取代焦点板125,用电子取景器来取代目镜136。在此情况下,成为包括2个电子取景器的相机机身。在这样用电子取景器来取代光学取景器的情况下,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发明中也包含不能实施的,但是依然包含能够实施的发明。特别是以具有可动反光镜为重点的发明能够实施。
在实施方式1~5中,作为摄像光学系统,例示了4组透镜的摄像光学系统,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变焦透镜230不是必须的部件,也可以用单焦点透镜来构成可互换镜头200。此外,校正透镜251及陀螺传感器252不是必须的部件,也可以用不包括手抖动校正功能的可互换镜头来构成可互换镜头200。
此外,摄像光学系统中包含的各部件的配置可以适当变更。例如,摄像光学系统也可以交换配置光圈240和手抖动校正单元250。此外,摄像光学系统也可以交换配置手抖动校正单元250和对焦透镜260。此外,摄像光学系统也可以是包含兼用手抖动校正单元250和对焦透镜260的透镜组的结构。
此外,物镜220、变焦透镜230、校正透镜251、及对焦透镜260可以分别用单一的透镜来构成,也可以用组合了多个透镜的透镜组来构成。
此外,构成摄像光学系统的一部分部件也可以采用包括在相机机身100上的结构。再者,也可以不是可互换镜头方式,而是将透镜固定在相机机身100上的相机10。
在实施方式1~5中,变焦透镜230、光圈240、及对焦透镜260可以分别由变焦电机231、电机241、及对焦电机261来驱动,并且可以与变焦环232、光圈环242、及对焦环262在机构上联动,机械地操作,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不包括变焦电机231、电机241、及对焦电机261,而只能用变焦环232、光圈环242、及对焦环262来机械地操作的结构。但是,在不包括对焦电机261的情况下,难以进行自动对焦动作。此外,在不包括电机241的情况下,难以通过按下LV预览按钮140j、光圈收缩按钮140k、或AV按钮140m来自动调节光圈240。此外,例如也可以不包括变焦环232、光圈环242、及对焦环262,而只用变焦电机231、电机241、及对焦电机261来驱动。此外,例如也可以采用包括变焦环232、光圈环242、及对焦环262,但是将它们的运动变换为电信号,将该电信号传递给CPU210的结构。在此情况下,也可以使得CPU210按照电信号,来驱动变焦电机231、电机241、及对焦电机261。
在实施方式1~5中,摄像元件例示了CMOS传感器130。但是,不限于此,只要是拍摄被摄体像来生成图像数据的部件即可。例如,也可以用CCD图像传感器来实现。
在实施方式1~5中,显示部例示了液晶监视器150。但是,不限于此,只要是显示图像的部件即可。此外,也可以是除了显示图像之外、还显示各种信息的部件。例如,也可以用有机EL显示器来实现显示部。
在实施方式1~5中,控制部例示了微机110。但是,不限于此,只要是控制相机10的部件即可。此外,控制部也可以采用包含多个半导体器件的结构。此外,控制部也可以采用包含不是半导体器件的电阻器或电容器等电子元件的结构。此外,控制部也可以在必要时采用包含存储器的结构。此外,控制部可以采用包含软件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只包含硬件的结构。此外,控制部可以是可变更内置的程序的,也可以是不能变更而固定的。此外,控制部也可以是能够控制电池的。
在实施方式1~5中,微机110控制相机机身100,CPU210控制可互换镜头200,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得相机机身100端所设的控制部控制相机机身100和可互换镜头200两者。在此情况下,在可互换镜头200上也可以不设控制部。
在实施方式1~5中,光圈调整指示接受部例示了LV预览按钮140j。但是,不限于此,只要是指示相机10调整光圈时所用的部件即可。例如,光圈调整指示接受部也可以用滑动式或触摸式的开关来实现。此外,光圈调整指示接受部也可以用用于从菜单画面来指示调整光圈的操作键等来实现。此外,光圈调整指示接受部也可以用从遥控器接受控制信号的遥控接收部155来实现。
在实施方式1~5中,图像处理部件例示了微机110。但是,不限于此,只要是能够进行YC变换处理等图像处理的部件即可。例如,也可以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等硬件来实现。此外,图像处理部件可以由1个半导体器件来构成,也可以采用包含多个半导体器件的结构。此外,图像处理部件也可以采用包含不是半导体器件的电阻器或电容器等电子元件的结构。此外,图像处理部件可以是可变更内置的程序的,也可以是不能变更而固定的。此外,图像处理部件和控制部可以由1个半导体器件来构成,也可以由不同的半导体器件来构成。此外,图像处理部件也可以在必要时采用包含存储器的结构。
在实施方式1~5中,释放部例示了释放按钮141。但是,不限于此,只要是用于指示开始拍摄记录用图像的部件即可。例如,释放部也可以用滑动式或触摸式的开关来实现。此外,释放部也可以用用于从菜单画面来指示调整光圈的操作键等来实现。此外,释放部也可以用从遥控器接受控制信号的遥控接收部155来实现。此外,释放部也可以由触摸画面来构成。此外,释放部也可以用接收声音的话筒来实现。在此情况下,用户用语音来指示开始拍摄记录用图像。此外,用释放部进行的释放动作也包含用自定时模式进行的释放动作。
在实施方式1~5中,测距部例示了AF传感器132。但是,不限于此,只要是取得与从相机10到被摄体的距离有关的信息的部件即可。例如,测距部也可以用主动式的自动对焦中所用的传感器来实现。这里,在本发明中,所谓与从相机到被摄体的距离有关的信息,是包含被摄体像的散焦量的概念。
在实施方式1~5中,记录部例示了存储卡300。但是,不限于此,只要是记录记录用图像的部件即可。例如,记录部也可以不是可拆卸地安装在相机10上的,而是用相机10中内置的存储器来实现。此外,记录部也可以用闪速存储器、铁氧体存储器、带电源的DRAM或SRAM等来实现。此外,记录部也可以用硬盘或光盘来实现。此外,记录部也可以用磁带或磁盘记录部来实现。
实施方式1~5中,AF开始指示接受部例示了释放按钮141。但是,不限于此,只要是用于指示开始自动对焦动作的部件即可。例如,AF开始指示接受部也可以用滑动式或触摸式的开关来实现。此外,光圈调整指示接受部也可以用用于从菜单画面来指示开始自动对焦动作的操作键等来实现。此外,AF开始指示接受部也可以用从遥控器接受控制信号的遥控接收部155来实现。此外,也可以用触摸画面来实现AF开始指示接受部。此外,AF开始指示接受部也可以用接收声音的话筒来实现。在此情况下,用户用语音来指示开始AF动作。
在实施方式1~5中,包括AF传感器132,但是AF传感器132不是必须的。在不包括AF传感器132的情况下,例如用CMOS传感器130生成的图像数据的对比度值来进行自动对焦动作。
在实施方式1~5中,包括AE传感器133,但是AE传感器133不是必须的。在不包括AE传感器133的情况下,例如用CMOS传感器130生成的图像数据来进行测光动作。
在实施方式1~5中,测光方式只使用AE传感器133,还是只使用CMOS传感器130,还是合用AE传感器133和CMOS传感器130,可以从菜单画面上选择。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只始终使用上述测光方式中的某一种,也可以对某2种进行选择。此外,也可以选择为其他测光方式。
在实施方式1~5中,异物除去部例示了超声波振动发生器134。但是,不限于此,只要是用于除去保护件138或反光镜箱130的内部混入的异物的部件即可。例如,异物除去部也可以用喷射空气的部件来实现。此外,异物除去部也可以用用刷子等除去异物的部件来实现。此外,异物除去部也可以用利用静电使异物移动的部件来实现。
在实施方式1~5中,光圈操作部例示了光圈环242。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用于电力驱动光圈240的操作部件。此外,光圈操作部也可以包括在相机机身100端。
在实施方式1~5中,设置操作部例示了菜单按钮140a。但是,不限于此,只要是用于将菜单画面显示在液晶监视器150上的部件即可。例如,设置操作部也可以用滑动式或触摸式的开关来实现。此外,设置操作部也可以用从遥控器接受控制信号的遥控接收部155来实现。此外,也可以用触摸画面来实现设置操作部。此外,设置操作部也可以用接收声音的话筒来实现。在此情况下,用户用语音来指示显示菜单画面的意思。
在实施方式1~5中,电源操作部例示了电源开关142。但是,不限于此,只要是用于通断相机10的电源的部件即可。例如,电源操作部也可以用按钮或触摸式的开关来实现。此外,电源操作部也可以用从遥控器接受控制信号的遥控接收部155来实现。此外,也可以用触摸画面来实现电源操作部。此外,电源操作部也可以用接收声音的话筒来实现。在此情况下,用户用语音来指示通断电源的意思。
在实施方式1中,在实时取景模式中,用单次对焦模式来摄像的情况下,在进行了半按操作后、经过预定的时间前进行了全按操作时,不用暂时返回到实时取景显示动作,而转移到摄像动作。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不管是否经过了预定时间,都在半按操作后,暂时返回到实时取景显示动作。
在实施方式1~5中,记录用图像例示了符合Exif标准的图像文件。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可以是TIFF(tagged image file format,标记图像文件格式)形式的图像文件,可以仍旧是RGB信号的图像文件,可以是符合MPEG(Motion Picture Expert Group,运动图像专家组)标准的图像文件,也可以是符合Motion-JPEG(JPEG:Joint PhotographicExpert Group,联合摄影专家组)标准的图像文件。
[附记1]
数字相机具有为了将被摄体像导向光学取景器、而被配设得相对于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可自由进出的可动反光镜,其中,包括:摄像元件,拍摄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来生成图像数据;显示部,显示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光圈,调节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的光量;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实时取景模式:进行控制,使得将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实时地作为运动图像显示在显示部上;控制部控制光圈的开放尺寸,使得在实时取景模式时,入射到摄像元件上的被摄体像的亮度为与拍摄记录用图像时同等的亮度。
由此,在实时取景时进行与拍摄记录用图像时同样的光圈设置,所以能够在摄像前用实时取景显示来容易地确认记录用图像的景深。因此,用户能够用简单的操作来容易地得到喜爱的图像。
[附记2]
数字相机具有为了将被摄体像导向光学取景器、而被配设得相对于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可自由进出的可动反光镜,其中,包括:摄像元件,拍摄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来生成图像数据;显示部,显示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光圈,调节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的光量;光圈调整指示接受部,接受用户的调节光圈的开放尺寸、使得入射到摄像元件上的被摄体像的亮度为与拍摄记录用图像时同等的亮度的指示;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实时取景模式:进行控制,使得将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实时地作为运动图像显示在显示部上;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在实时取景模式时,开放光圈,使得入射到摄像元件上的被摄体像的亮度为与拍摄记录用图像时不同,而在操作了光圈调整指示接受部后,调节光圈的开放尺寸,使得入射到摄像元件上的被摄体像的亮度为与拍摄记录用图像时同等的亮度;并且放大显示显示部上显示的图像数据的一部分。
由此,能够用操作光圈调整指示接受部这一简单的操作,在摄像前用实时取景显示来容易地确认记录用图像的景深,并且能够通过放大显示图像的一部分来更详细地确认景深。
[附记3]
数字相机具有为了将被摄体像导向光学取景器、而被配设得相对于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可自由进出的可动反光镜,其中,包括:摄像元件,拍摄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来生成图像数据;显示部,显示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图像处理部件,根据摄像元件生成的图像数据,来生成包含头部的图像文件;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实时取景模式:进行控制,使得将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实时地作为运动图像显示在显示部上;图像处理部件在根据实时取景模式中生成的图像数据来生成图像文件的情况下,在要生成的图像文件中包含的头部中,保存表示在实时取景模式中生成了图像数据的意思的信息。
由此,通过分析生成的图像文件的头部,能够容易地把握该图像文件中包含的图像数据是在实时取景模式中生成的,还是在OVF模式中生成的。利用它,用户能够把握自己的拍摄图像的效果和取景器模式之间的关系。由此,有助于提高摄影技术等。
[附记4]
数字相机具有为了将被摄体像导向光学取景器、而被配设得相对于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可自由进出的可动反光镜,其中,包括:摄像元件,拍摄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来生成图像数据;显示部,显示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测距部,在可动反光镜进入了光路内的状态下,对被摄体像进行受光来测定与从被摄体到本装置的距离有关的信息;手动对焦部件,按照用户的操作调节摄像光学系统来对被摄体像进行变焦;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实时取景模式:进行控制,使得将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实时地作为运动图像显示在显示部上;在可动反光镜将被摄体像导向光学取景器的状态下,操作了手动对焦部件的情况下,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显示部显示测距部的测定结果、或基于该结果的信息。
由此,用户在手动对焦操作时,不仅能够根据图像,而且能够根据显示器上显示的信息,来确认焦点是否对准。因此,即使是手动对焦操作,也能够可靠地调整焦点。
[附记5]
数字相机具有为了将被摄体像导向光学取景器、而被配设得相对于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可自由进出的可动反光镜,其中,包括:摄像元件,拍摄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来生成图像数据;显示部,显示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图像处理部件,对摄像元件生成的图像数据,进行预定的图像处理;记录部,记录图像处理部件处理过的图像数据;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实时取景模式:进行控制,使得将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实时地作为运动图像显示在显示部上;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在图像处理部件进行图像处理期间或/及记录部记录记录用图像数据期间,停止实时取景模式。
由此,在图像处理或记录处理的期间中,控制部或图像处理部件无需为实时取景显示分配处理性能,所以能够迅速地进行图像处理或记录处理。
[附记6]
数字相机具有为了将被摄体像导向光学取景器、而被配设得相对于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可自由进出的可动反光镜,其中,包括:摄像元件,拍摄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来生成图像数据;显示部,显示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手动对焦部件,按照用户的操作调节摄像光学系统来对被摄体像进行变焦;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实时取景模式:进行控制,使得将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实时地作为运动图像显示在显示部上;在可动反光镜退出光学摄像系统的光路的状态下,操作了手动对焦部件的情况下,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显示部显示摄像元件生成的图像数据的对比度值、或基于该对比度值的信息。
由此,用户在手动对焦操作时,不仅能够根据图像,而且能够根据显示器上显示的信息,来确认焦点是否对准。因此,即使是手动对焦操作,也能够可靠地调整焦点。
[附记7]
数字相机具有为了将被摄体像导向光学取景器、而被配设得相对于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可自由进出的可动反光镜,其中,包括:摄像元件,拍摄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来生成图像数据;显示部,显示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光圈,调节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的光量;测距部,在可动反光镜进入了光路内的状态下,对被摄体像进行受光来测定与从被摄体到本装置的距离有关的信息;自动对焦部件,根据通过测距部测得的测定结果调节摄像光学系统来对准被摄体像的焦点;以及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在测距部进行了测定之后,自动对焦部完成被摄体像的对焦前,开始调整光圈的数值孔径。
由此,不用等待自动对焦动作结束就驱动光圈,所以能够缩短设置光圈所需的时间。
[附记8]
数字相机具有为了将被摄体像导向光学取景器、而被配设得相对于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可自由进出的可动反光镜,其中,包括:摄像元件,拍摄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来生成图像数据;显示部,显示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测距部,在可动反光镜进入了光路内的状态下,对被摄体像进行受光来测定与从被摄体到本装置的距离有关的信息;自动对焦部件,根据通过测距部测得的测定结果调节摄像光学系统来对准被摄体像的焦点;AF开始指示接受部,接受来自用户的有关自动对焦部的启动的指示;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实时取景模式:进行控制,使得将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实时地作为运动图像显示在显示部上;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在实时取景模式中AF开始指示接受部接受到开始自动对焦动作的指示后,使可动反光镜进入光路内,并在用测距部进行了测定后,使可动反光镜从光路内退出并返回到实时取景模式。
由此,能够用操作AF开始指示接受部这一简单的操作,来容易地从使用测距部的自动对焦动作进行到实时取景显示。因此,用户能够用简单的操作,在对焦到被摄体的状态下根据实时取景显示来构图。
[附记9]
数字相机具有为了将被摄体像导向光学取景器、而被配设得相对于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可自由进出的可动反光镜,其中,包括:摄像元件,拍摄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来生成图像数据;显示部,显示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释放部,接受来自用户的有关用摄像元件拍摄记录用图像的拍摄开始的指示;测距部,在可动反光镜进入了光路内的状态下,对被摄体像进行受光来测定与从被摄体到本装置的距离有关的信息;自动对焦部,根据通过测距部测得的测定结果调节摄像光学系统来对准被摄体像的焦点;AF开始指示接受部,接受来自用户的有关自动对焦部的启动的指示;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实时取景模式:进行控制,使得将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实时地作为运动图像显示在显示部上;控制部在按照AF开始指示接受部的操作使自动对焦部开始了自动对焦动作后,按照释放部接受拍摄开始的指示的定时,来决定是进行控制以使得直接转移到记录用图像的拍摄动作,还是进行控制以使得暂时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然后在释放部接受到拍摄开始的指示时转移到记录用图像的拍摄动作。
[附记10]
在附记9所述的数字相机中,上述控制部在按照上述AF开始指示接受部的操作使上述自动对焦部开始了自动对焦动作后,在预定时间内上述释放部接受到拍摄开始的指示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以使得直接转移到记录用图像的拍摄动作,而另一方面,在预定时间内上述释放部未接受到拍摄开始的指示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以使得暂时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然后在上述释放部接受到拍摄开始的指示时转移到记录用图像的拍摄动作。
由此,在操作了AF开始指示接受部后立即操作了释放部的情况下,不进行实时取景显示就开始拍摄,所以能够缩短从操作AF开始指示接受部到开始拍摄的时间。这是因为不用使可动反光镜不必要地上下。因此,用户能够不失快门定时地拍摄喜爱的图像。另一方面,在决定了对焦状态后想一边观看显示部一边改变构图的情况下,在操作了AF开始指示接受部后等待经过预定时间即可。
[附记11]
在附记9所述的数字相机中,控制部在按照AF开始指示接受部的操作使自动对焦部开始了自动对焦动作后,在自动对焦动作完成前释放部接受到拍摄开始的指示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以使得直接转移到记录用图像的拍摄动作,而在自动对焦动作完成前释放部未接受到拍摄开始的指示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以使得暂时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然后在释放部接受到拍摄开始的指示时转移到记录用图像的拍摄动作。
[附记12]
数字相机具有为了将被摄体像导向光学取景器、而被配设得相对于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可自由进出的可动反光镜,其中,包括:摄像元件,拍摄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来生成图像数据;显示部,显示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测距部,在可动反光镜进入了光路内的状态下,对被摄体像进行受光来测定与从被摄体到本装置的距离有关的信息;自动对焦部,根据通过测距部测得的测定结果调节摄像光学系统来对准被摄体像的焦点;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实时取景模式:进行控制,使得将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实时地作为运动图像显示在显示部上;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在为了使自动对焦部进行自动对焦动作而使可动反光镜进入光路内时、和为了准备用摄像元件来拍摄记录用的记录用图像而使可动反光镜进入光路内时,用显示部来显示图像的方法或不显示图像的方法不同。
由此,显示部的显示不同,所以容易识别是自动对焦动作中还是摄像动作中。因此,能够解决用户容易混同两个动作这一问题。用户容易混同两个动作,是因为两个动作中从可动反光镜发生的声音的样式相似(这是因为,在自动对焦动作时和摄像动作时,可动反光镜都上下)。
[附记13]
在附记12所述的数字相机中,还包括:存储部,存储摄像元件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在为了使自动对焦部进行自动对焦动作而使可动反光镜进入光路内时,使显示部显示存储部中存储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而在为了准备用摄像元件来拍摄记录用的记录用图像而使可动反光镜进入光路内时,不使显示部显示存储部中存储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
由此,能更明确地识别是在自动对焦动作中、还是在摄像动作中。
[附记14]
数字相机具有为了将被摄体像导向光学取景器、而被配设得相对于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可自由进出的可动反光镜,其中,包括:摄像元件,拍摄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来生成图像数据;显示部,显示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测距部,在可动反光镜进入了光路内的状态下,对被摄体像进行受光来测定与从被摄体到本装置的距离有关的信息;自动对焦部,利用测距部的测定结果或者摄像元件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的对比度调节摄像光学系统来对准被摄体像的焦点;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实时取景模式:进行控制,使得将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实时地作为运动图像显示在显示部上;控制部在可动反光镜从光路内退出时,将自动对焦部控制成利用对比度来进行自动对焦动作;而在可动反光镜进入光路内时,将自动对焦部控制成利用测距部的测定结果来进行自动对焦动作。
由此,在可动反光镜从光路内退出时和进入光路内时,都能够进行自动对焦动作。
[附记15]
在附记14所述的数字相机中,控制部在控制自动对焦部、使其利用对比度来持续地进行自动对焦动作的情况下,在转移到用摄像元件来拍摄记录用图像的动作时,在转移到该拍摄的动作前,使可动反光镜进入光路内,利用测距部的测定结果来进行自动对焦动作。
由此,在释放部接受拍摄开始的指示前,通过根据摄像元件生成的图像数据进行自动对焦,能够一边进行连续对焦动作一边将实时取景持续地显示在显示部上。另一方面,释放部接受到拍摄开始的指示后,根据测距部的测定结果来进行自动对焦动作,所以能够在即将摄像之前更精确地对焦。特别是在拍摄运动迅速的被摄体的情况下,能够缩短从最后一次自动对焦动作到摄像动作的时间,容易对焦。
[附记16]
数字相机具有为了将被摄体像导向光学取景器、而被配设得相对于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可自由进出的可动反光镜,其中,包括:摄像元件,拍摄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来生成图像数据;显示部,显示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测距部,在可动反光镜进入了光路内的状态下,对被摄体像进行受光来测定与从被摄体到本装置的距离有关的信息;自动对焦部,根据通过测距部测得的测定结果调节摄像光学系统来对准被摄体像的焦点;控制部,具有如下实时取景模式:进行控制,使得将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实时地作为运动图像显示在显示部上;以及设置部,用于将控制部设置为实时取景模式;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在按照设置部设置的实时取景模式,暂时控制自动对焦部、使其进行自动对焦动作后,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
由此,在切换到实时取景模式时,进行自动对焦动作,所以能够从实时取景刚开始之后起在焦点对准在被摄体的状态下,开始用显示部来观察被摄体像。因此,能够缩短从切换到实时取景时到设置构图所需的时间,所以对用户来说操作性好。
[附记17]
在附记16所述的数字相机中,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在按照设置部设置的实时取景模式,用测距部进行了测定后,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自动对焦部进行的自动对焦动作的至少一部分与实时取景模式并行来进行。
由此,能够在自动对焦动作完成前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所以能够缩短从设置设置部到进入实时取景模式的时间。因此,对用户来说操作性好。
[附记18]
数字相机具有为了将被摄体像导向光学取景器、而被配设得相对于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可自由进出的可动反光镜,其中,包括:摄像元件,拍摄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来生成图像数据;显示部,显示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自动对焦部,利用摄像元件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的对比度调节摄像光学系统来对准被摄体像的焦点;控制部,具有如下实时取景模式:进行控制,使得将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实时地作为运动图像显示在显示部上;以及设置部,用于将控制部设置为实时取景模式;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在按照设置部设置的实时取景模式,暂时控制自动对焦部、使其进行自动对焦动作后,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
[附记19]
数字相机具有为了将被摄体像导向光学取景器、而被配设得相对于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可自由进出的可动反光镜,其中,包括:摄像元件,拍摄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来生成图像数据;显示部,显示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测距部,在可动反光镜进入了光路内的状态下,对被摄体像进行受光来测定与从被摄体到本装置的距离有关的信息;自动对焦部,根据通过测距部测得的测定结果调节摄像光学系统来对准被摄体像的焦点;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实时取景模式:进行控制,使得将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实时地作为运动图像显示在显示部上;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在使可动反光镜进入光路内时,使显示部显示自动对焦部对焦到的点。
由此,在使可动反光镜进入光路内时进行了自动对焦动作的情况下,将该对焦到的点显示在显示部的画面上,所以即使未在显示部上进行实时取景显示,也能够把握焦点对准在哪个被摄体上。
[附记20]
在附记19所述的数字相机中,还包括:存储部,存储摄像元件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在使可动反光镜进入光路内时,使显示部显示存储部中存储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并且使显示部显示自动对焦部对焦到的点。
由此,能够更容易地把握焦点对准在哪个被摄体上。
[附记21]
数字相机具有为了将被摄体像导向光学取景器、而被配设得相对于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可自由进出的可动反光镜,其中,包括:摄像元件,拍摄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来生成图像数据;显示部,显示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异物除去部,除去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存在的异物;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实时取景模式:进行控制,使得将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实时地作为运动图像显示在显示部上;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根据实时取景模式时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来判断在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是否存在异物,在判断为存在异物的情况下起动异物除去部。
由此,能够用简单的操作来容易地除去光路内的异物。
[附记22]
数字相机具有为了将被摄体像导向光学取景器、而被配设得相对于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可自由进出的可动反光镜,其中,包括:摄像元件,拍摄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来生成图像数据;显示部,显示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测光部,在可动反光镜进入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时,测定来自被摄体的光量;照明部,对被摄体照射光;光圈,调节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的光量;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实时取景模式:进行控制,使得将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实时地作为运动图像显示在显示部上;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在根据摄像元件生成的图像数据取得了来自被摄体的光量后,使可动反光镜进入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使照明部发光,取得测光部的测定结果。
如上所述,使得稳定光的测光由摄像元件来进行,而预发光的测光由测光部来进行,所以能在进入全按后立即进行稳定光的测光,并且能够精确地进行预发光的测光。
[附记23]
在附记22所述的数字相机中,控制部根据根据摄像元件生成的图像数据取得的来自被摄体的光量及测光部的测定结果,来设置光圈的数值孔径及/或摄像元件的曝光时间。
[附记24]
数字相机具有为了将被摄体像导向光学取景器、而被配设得相对于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可自由进出的可动反光镜,其中,包括:摄像元件,拍摄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来生成图像数据;显示部,显示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冲击检测部,检测对本装置施加的冲击;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实时取景模式:进行控制,使得将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实时地作为运动图像显示在显示部上;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在设置了实时取景模式的情况下,按照冲击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暂时退出实时取景模式,再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
如上所述,使得检测出冲击,而将实时取景模式复位,所以能够自动恢复由于冲击而中断了实时取景显示的状态。因此,能够防止数字相机的故障和用户的误判。此外,在实时取景显示中断时,无需手动使其恢复到实时取景显示的操作,所以操作性好。
[附记25]
数字相机具有为了将被摄体像导向光学取景器、而被配设得相对于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可自由进出的可动反光镜,其中,包括:摄像元件,拍摄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来生成图像数据;显示部,显示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光圈,调节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的光量;光圈调整指示接受部,接受用户的调节光圈的开放尺寸、使得入射到摄像元件上的被摄体像的亮度为与拍摄记录用图像时同等的亮度的指示;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实时取景模式:进行控制,使得将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实时地作为运动图像显示在显示部上;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在可动反光镜将被摄体像导向光学取景器的状态下,操作了光圈调整指示接受部后,调节光圈的开放尺寸,使得入射到摄像元件上的被摄体像的亮度为与拍摄记录用图像时同等的亮度;并且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
由此,能够用操作光圈调整指示接受部这一简单的操作,即使是OVF动作中,也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并在摄像前用实时取景显示来容易地确认记录用图像的景深。
[附记26]
数字相机具有为了将被摄体像导向光学取景器、而被配设得相对于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可自由进出的可动反光镜,其中,包括:摄像元件,拍摄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来生成图像数据;显示部,显示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接收部,接收来自遥控器的控制信号;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实时取景模式:进行控制,使得将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实时地作为运动图像显示在显示部上;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在接收部接收到来自遥控器的控制信号后,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
由此,在从遥控器接收到指示自动对焦动作的信号或拍摄开始信号、自定时器设置信号等的情况下,自动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在用遥控器来摄影的情况下,往往在离开手的状态下摄像,例如将数字相机固定在三角架上来摄像或放在桌子上来摄像等。在这种情况下,与用光学取景器来摄像相比,用画面大的电子取景器来摄像更容易把握图像。因此,通过如上所述在接收到来自遥控器的信号的情况下自动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节省了手动切换到实时取景模式的功夫,操作性提高。
[附记27]
数字相机具有为了将被摄体像导向光学取景器、而被配设得相对于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可自由进出的可动反光镜,其中,包括:摄像元件,拍摄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来生成图像数据;显示部,显示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三角架固定部,用于固定到三角架上;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实时取景模式:进行控制,使得将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实时地作为运动图像显示在显示部上;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在用三角架固定部固定到三角架上后,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
由此,在将数字相机固定到三角架上的情况下,自动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在固定在三角架上来摄影的情况下,与用光学取景器来摄像相比,用画面大的电子取景器来摄像更容易把握图像。因此,通过如上所述在将数字相机固定到三角架上的情况下自动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节省了手动切换到实时取景模式的功夫,操作性提高。
[附记28]
在附记27所述的数字相机中,还包括:测距部,在可动反光镜进入了光路内的状态下,对被摄体像进行受光来测定与从被摄体到本装置的距离有关的信息;和自动对焦部,根据通过测距部测得的测定结果调节摄像光学系统来对准被摄体像的焦点;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在用三角架固定部固定到三角架上后,在刚固定之后或固定后经过预定时间后,暂时控制自动对焦部、使其进行自动对焦动作后,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
[附记29]
在附记28所述的数字相机中,还包括:设置部,用于将控制部设置为实时取景模式;
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在用三角架固定部固定在三角架上的状态下,按照设置部设置的实时取景模式,暂时控制自动对焦部、使其进行自动对焦动作后,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
[附记30]
在附记27所述的数字相机中,还包括:自动对焦部,利用上述摄像元件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的对比度调节上述摄像光学系统来对准被摄体像的焦点;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自动对焦部,使得在用上述三角架固定部固定到上述三角架上后,在刚固定之后或固定后经过预定时间后,进行自动对焦动作。
[附记31]
在附记30所述的数字相机中,还包括:设置部,用于将上述控制部设置为实时取景模式;
上述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在用上述三角架固定部固定在上述三角架上的状态下,按照上述设置部设置的实时取景模式,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控制上述自动对焦部,使其进行自动对焦动作。
[附记32]
数字相机具有为了将被摄体像导向光学取景器、而被配设得相对于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可自由进出的可动反光镜,其中,包括:摄像元件,拍摄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来生成图像数据;显示部,显示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抖动检测部,检测本装置的抖动;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实时取景模式:进行控制,使得将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实时地作为运动图像显示在显示部上;控制部按照抖动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来进行控制,使得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
[附记33]
在附记32所述的数字相机中,还包括:测距部,在上述可动反光镜进入了上述光路内的状态下,对被摄体像进行受光来测定与从被摄体到本装置的距离有关的信息;和
自动对焦部,根据通过上述测距部测得的测定结果调节上述摄像光学系统来对准被摄体像的焦点;上述控制部按照上述抖动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来进行控制,暂时控制上述自动对焦部、使其进行自动对焦动作后,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
[附记34]
在附记33所述的数字相机中,还包括:设置部,用于将上述控制部设置为实时取景模式;
上述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在按照上述抖动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及上述设置部设置的实时取景模式,暂时控制上述自动对焦部、使其进行自动对焦动作后,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
[附记35]
在附记32所述的数字相机中,还包括:自动对焦部,利用上述摄像元件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的对比度调节上述摄像光学系统来对准被摄体像的焦点;
上述控制部按照上述抖动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来控制上述自动对焦部,使其进行自动对焦动作。
[附记36]
在附记35所述的数字相机中,还包括:设置部,用于将上述控制部设置为实时取景模式;
上述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按照上述抖动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及上述设置部设置的实时取景模式,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控制上述自动对焦部,使其进行自动对焦动作。
[附记37]
数字相机具有为了将被摄体像导向光学取景器、而被配设得相对于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可自由进出的可动反光镜,其中,包括:摄像元件,拍摄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来生成图像数据;显示部,显示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被保持得可相对于本装置来旋转;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实时取景模式:进行控制,使得将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实时地作为运动图像显示在显示部上;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旋转操作了显示部后,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
由此,在旋转操作了显示部的情况下,自动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在旋转操作显示部的情况下,用户往往有用显示部(电子取景器)来摄像的意图。因此,通过在旋转操作了显示部的情况下自动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节省了手动切换到实时取景模式的功夫,操作性提高。
[附记38]
数字相机具有为了将被摄体像导向光学取景器、而被配设得相对于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可自由进出的可动反光镜,其中,包括:摄像元件,拍摄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来生成图像数据;输出端子,用于将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输出到外部设备;以及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将来自外部设备的端子连接到输出端子上后,使可动反光镜从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退出,并使摄像元件拍摄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来生成图像数据,将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经输出端子输出到外部设备。
由此,将来自外部设备的端子连接到数字相机上后,能够自动将摄像元件生成的图像数据输出到外部设备。在将来自外部设备的端子连接到数字相机上的情况下,用户往往想要将实时拍摄的图像显示在外部设备上。因此,通过在将来自外部设备的端子连接到数字相机上的情况下自动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节省了手动切换到实时取景模式的功夫,操作性提高。
[附记39]
数字相机具有为了将被摄体像导向光学取景器、而被配设得相对于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可自由进出的可动反光镜,其中,包括:摄像元件,拍摄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来生成图像数据;显示部,能够从包含光学取景器的长宽比的多个长宽比中选择来显示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实时取景模式:进行控制,使得将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实时地作为运动图像显示在显示部上;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在显示长宽比被设置为光学取景器的长宽比以外后,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
光学取景器的长宽比被设置成固定的,所以具有该设置长宽比以外的构图的图像不能显示整体,或者即使能够显示,图像也很小,难以看到。因此,具有光学取景器的长宽比以外的构图的图像用电子取景器来观察更容易观看。因此,通过使得在显示长宽比被设置为光学取景器的长宽比以外的情况下自动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节省了手动切换到实时取景模式的功夫,操作性提高。
[附记40]
数字相机具有为了将被摄体像导向光学取景器、而被配设得相对于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可自由进出的可动反光镜,其中,包括:摄像元件,拍摄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来生成图像数据;显示部,显示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光圈,调节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的光量;光圈操作部,按照用户的操作,来变更光圈的开口尺寸;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实时取景模式:进行控制,使得将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实时地作为运动图像显示在显示部上;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操作了光圈操作部后,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并且将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的一部分放大显示在显示部上。
由此,能够按照光圈操作部的操作,即使是OVF动作中,也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由此,节省了手动切换到实时取景模式的功夫,操作性提高。此外,能够瞬时放大需要确认景深的部位,所以能够容易地确认景深。
[附记41]
数字相机具有为了将被摄体像导向光学取景器、而被配设得相对于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可自由进出的可动反光镜,其中,包括:摄像元件,拍摄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来生成图像数据;设置操作部,接受用户的显示本装置的设置信息的指示;显示部,显示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并且按照设置操作部的操作来显示本装置的设置信息;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实时取景模式:进行控制,使得将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实时地作为运动图像显示在显示部上;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在设置了实时取景模式的状态下,由于操作了设置操作部,而退出实时取景模式,并且使显示部显示本装置的设置信息。
在实时取景画面上重叠显示了设置信息显示画面后,实时取景画面不好看。在这种情况下,分别显示两者,使得能够用显示部来观察设置信息显示画面,而用光学取景器来观察实时取景画面,将很方便。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求操作设置部和手动切换到光学取景器模式这两个操作则很不方便。因此,通过由于操作了设置操作部,而退出实时取景模式,并且使显示部显示本装置的设置信息,操作性提高。
[附记42]
数字相机具有为了将被摄体像导向光学取景器、而被配设得相对于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可自由进出的可动反光镜,其中,包括:摄像元件,拍摄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来生成图像数据;显示部,显示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控制部,具有如下实时取景模式:进行控制,使得将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实时地作为运动图像显示在显示部上;以及电源操作部,用于通断本装置的电源;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在设置了实时取景模式的状态下,沿切断本装置的电源的方向操作了电源操作部后,退出实时取景模式并使可动反光镜进入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
由此,在切断电源前转移到OVF模式并使可动反光镜下降,所以其后即使变为电源OFF状态,也能够用光学取景器来观察被摄体像。此外,无需手动切换到OVF模式,所以操作性改善。
[附记43]
数字相机具有为了将被摄体像导向光学取景器、而被配设得相对于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可自由进出的可动反光镜,其中,包括:摄像元件,拍摄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来生成图像数据;电池盖,开闭容纳电池的电池容纳部;显示部,显示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实时取景模式:进行控制,使得将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实时地作为运动图像显示在显示部上;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在设置了实时取景模式的状态下,电池盖变为开状态后,退出实时取景模式并使可动反光镜进入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
由此,在取出电池前转移到OVF模式并使可动反光镜下降,所以其后即使变为电源OFF状态,也能够用光学取景器来观察被摄体像。此外,无需手动切换到OVF模式,所以操作性改善。
[附记44]
数字相机具有为了将被摄体像导向光学取景器、而被配设得相对于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可自由进出的可动反光镜,其中,包括:摄像元件,拍摄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来生成图像数据;显示部,显示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控制部,具有如下实时取景模式:进行控制,使得将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实时地作为运动图像显示在显示部上;以及电池容纳部,容纳电池;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在设置了实时取景模式的状态下,电池容纳部中容纳的电池的电压降低后,退出实时取景模式并使可动反光镜进入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
由此,能够在由于电池的电压降低而使电压用完前使可动反光镜下降,所以其后即使变为电源OFF状态,也能够用光学取景器来观察被摄体像。此外,无需手动切换到OVF模式,所以操作性改善。
[附记45]
数字相机具有为了将被摄体像导向光学取景器、而被配设得相对于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可自由进出的可动反光镜,能够装卸被包含在摄像光学系统中的可互换镜头,其中,包括:摄像元件,拍摄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来生成图像数据;显示部,显示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实时取景模式:进行控制,使得将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实时地作为运动图像显示在显示部上;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在设置了实时取景模式的状态下,拆下了安装的可互换镜头后,退出实时取景模式并使可动反光镜进入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
在实时取景模式中拆下了可互换镜头后,摄像元件露出,容易附着灰尘等。因此,需要在拆下可互换镜头前,从实时取景模式转移到OVF模式,但是手动切换到OVF模式很费功夫。因此,如上所述,在设置了实时取景模式的状态下,拆下了安装的可互换镜头后,退出实时取景模式并使可动反光镜进入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由此,能够在拆下了可互换镜头后自动使可动反光镜下降,所以操作性改善。此外,即使在用户拆下可互换镜头时不进行使可动反光镜下降的操作,也能够可靠地使其下降,所以灰尘等不易附着到可动反光镜上。
[附记46]
数字相机具有为了将被摄体像导向光学取景器、而被配设得相对于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可自由进出的可动反光镜,其中,包括:摄像元件,拍摄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来生成图像数据;显示部,显示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存储部,存储对摄像元件生成的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输出端子,用于将存储部中存储的图像数据输出到外部设备;以及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在显示部将摄像元件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实时地作为运动图像来显示的状态下,将来自外部设备的端子连接到输出端子上后,使可动反光镜进入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并且将存储部中存储的图像数据经输出端子输出到外部设备。
在将来自外部设备的端子连接到数字相机上的情况下,用户往往想要将数字相机内或数字相机中插入的存储卡中保存的图像数据显示在外部设备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边将图像数据送往外部设备、一边在显示部上进行实时取景显示,则控制部的负担增大。因此,在将图像数据送往外部设备的情况下,最好退出实时取景模式,但是在连接到外部设备上时,手动退出实时取景模式很费功夫。因此,如上所述进行控制,使得将来自外部设备的端子连接到输出端子上后,使可动反光镜进入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并且将存储部中存储的图像数据经输出端子输出到外部设备。由此,能够在连接到外部设备时自动退出实时取景模式,所以操作性好。此外,同时进入OVF模式,所以也能够用光学取景器来观察实时图像。
[附记47]
数字相机具有为了将被摄体像导向光学取景器、而被配设得相对于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可自由进出的可动反光镜,其中,包括:摄像元件,拍摄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来生成图像数据;显示部,显示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测距部,在可动反光镜进入了光路内的状态下,对被摄体像进行受光来测定与从被摄体到本装置的距离有关的信息;自动对焦部,根据通过测距部测得的测定结果调节摄像光学系统来对准被摄体像的焦点;AF开始指示接受部,接受来自用户的有关自动对焦部的启动的指示;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实时取景模式:进行控制,使得将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实时地作为运动图像显示在显示部上;及连续对焦模式,用AF开始指示接受部接受到指示后,用自动对焦部来持续地更新被摄体像的对焦状态;控制部在可动反光镜将被摄体像导向光学取景器时,能够在连续对焦模式中控制自动对焦部;而在实时取景模式时,不在连续对焦模式中控制自动对焦部。
由此,只通过用测距部进行自动对焦动作,就能够实现包含连续自动对焦动作的自动对焦动作。
[附记48]
数字相机具有为了将被摄体像导向光学取景器、而被配设得相对于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可自由进出的可动反光镜,其中,包括:摄像元件,拍摄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来生成图像数据;存储部,保存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显示部,显示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以及控制部,具有如下实时取景模式:进行控制,使得将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实时地作为运动图像显示在显示部上;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根据存储部中存储的图像数据,来生成多个缩小图像,分别实时不同的图像处理,将该多个缩小图像并列地作为运动图像显示在显示部上。
由于将多个缩小图像作为实时取景画面来显示,所以能够容易地比较各缩小图像。特别是通过电子地实现摄像条件的不同,能够容易地把握拍摄记录用图像时的图像。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适用于包含可动反光镜并且能够用电子取景器来观察被摄体像的数字相机。例如,可以适用于数字单反相机等。此外,不仅能够适用于拍摄静止图像用的相机,也可以适用于能够拍摄动画的相机。

Claims (7)

1.一种数字相机,具有为了将被摄体像导向光学取景器、而被配设得相对于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可自由进出的可动反光镜,其中,包括:
摄像元件,拍摄上述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来生成图像数据;
显示部,显示上述摄像元件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
控制部,具有如下实时取景模式:进行控制,使得将上述摄像元件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实时地作为运动图像显示在上述显示部上;以及
电池容纳部,容纳电池;
上述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在设置了实时取景模式的状态下,上述电池容纳部中容纳的电池的电压低于预定值时,退出实时取景模式并使上述可动反光镜进入上述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以便在电源的供电停止的状态下也能够由所述可动反光镜反射来自可互换镜头的光学信号从而用上述光学取景器来观察被摄体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字相机,其中,
上述控制部在退出实时取景模式后,停止来自电源的电力供给。
3.一种相机机身,具有为了将被摄体像导向光学取景器、而被配设得相对于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可自由进出的可动反光镜,并能够拆装可互换镜头,其中,包括:
摄像元件,拍摄上述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来生成图像数据;
显示部,显示上述摄像元件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
控制部,具有如下实时取景模式:进行控制,使得将上述摄像元件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实时地作为运动图像显示在上述显示部上;以及
电池容纳部,容纳电池;
上述控制部进行控制,使得在设置了实时取景模式的状态下,上述电池容纳部中容纳的电池的电压低于预定值时,退出实时取景模式并使上述可动反光镜进入上述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以便在电源的供电停止的状态下也能够由所述可动反光镜反射来自可互换镜头的光学信号从而用上述光学取景器来观察被摄体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相机机身,其中,
上述控制部在退出实时取景模式后,停止来自电源的电力供给。
5.一种相机系统,包括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相机机身和可互换镜头。
6.一种数字相机的控制方法,该数字相机具有为了将被摄体像导向光学取景器、而被配设得相对于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可自由进出的可动反光镜,以及容纳电池的电池容纳部,其中,
该数字相机的控制方法,
在拍摄上述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来生成图像数据,并设置了进行控制使得上述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对该图像数据实施了预定处理所得的图像数据实时地作为运动图像显示的实时取景模式的状态下,
进行控制,使得在上述电池容纳部中容纳的电池的电压低于预定值时,退出实时取景模式并使上述可动反光镜进入上述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路内,以便在电源的供电停止的状态下也能够由所述可动反光镜反射来自可互换镜头的光学信号从而用上述光学取景器来观察被摄体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数字相机的控制方法,其中,
在退出实时取景模式后,停止来自电源的电力供给。
CN201310491605.0A 2005-12-06 2006-11-30 数字相机、相机机身、相机系统及该数字相机的控制方法 Active CN1036478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351936 2005-12-06
JP2005351936 2005-12-06
CN200680045966A CN100581219C (zh) 2005-12-06 2006-11-30 数字相机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45966A Division CN100581219C (zh) 2005-12-06 2006-11-30 数字相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47892A CN103647892A (zh) 2014-03-19
CN103647892B true CN103647892B (zh) 2017-06-23

Family

ID=38122724

Family Applications (1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252468A Active CN101715060B (zh) 2005-12-06 2006-11-30 数字相机、相机机身、相机系统及该数字相机的控制方法
CN2009102252472A Active CN101715061B (zh) 2005-12-06 2006-11-30 数字相机、相机机身及该数字相机的控制方法
CN2011103046605A Pending CN102325234A (zh) 2005-12-06 2006-11-30 数字相机、相机机身、相机系统及该数字相机的控制方法
CN201310491856.9A Pending CN103647894A (zh) 2005-12-06 2006-11-30 数字相机、相机机身、相机系统及该数字相机的控制方法
CN200680045966A Active CN100581219C (zh) 2005-12-06 2006-11-30 数字相机
CN2009102252415A Active CN101713904B (zh) 2005-12-06 2006-11-30 数字相机、相机机身、相机系统及该数字相机的控制方法
CN2009102252398A Active CN101715056B (zh) 2005-12-06 2006-11-30 数字相机、相机机身、相机系统及该数字相机的控制方法
CN201310491605.0A Active CN103647892B (zh) 2005-12-06 2006-11-30 数字相机、相机机身、相机系统及该数字相机的控制方法
CN200910225240A Pending CN101715057A (zh) 2005-12-06 2006-11-30 数字相机、相机机身、相机系统及该数字相机的控制方法
CN200910225242XA Active CN101715058B (zh) 2005-12-06 2006-11-30 数字相机、相机机身、相机系统及该数字相机的控制方法
CN201310491932.6A Active CN103647895B (zh) 2005-12-06 2006-11-30 相机机身、相机系统及相机机身的控制方法
CN201310491707.2A Active CN103647893B (zh) 2005-12-06 2006-11-30 数字相机、相机机身、相机系统及该数字相机的控制方法
CN2009102252453A Active CN101715059B (zh) 2005-12-06 2006-11-30 数字相机、相机机身、相机系统及该数字相机的控制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7)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252468A Active CN101715060B (zh) 2005-12-06 2006-11-30 数字相机、相机机身、相机系统及该数字相机的控制方法
CN2009102252472A Active CN101715061B (zh) 2005-12-06 2006-11-30 数字相机、相机机身及该数字相机的控制方法
CN2011103046605A Pending CN102325234A (zh) 2005-12-06 2006-11-30 数字相机、相机机身、相机系统及该数字相机的控制方法
CN201310491856.9A Pending CN103647894A (zh) 2005-12-06 2006-11-30 数字相机、相机机身、相机系统及该数字相机的控制方法
CN200680045966A Active CN100581219C (zh) 2005-12-06 2006-11-30 数字相机
CN2009102252415A Active CN101713904B (zh) 2005-12-06 2006-11-30 数字相机、相机机身、相机系统及该数字相机的控制方法
CN2009102252398A Active CN101715056B (zh) 2005-12-06 2006-11-30 数字相机、相机机身、相机系统及该数字相机的控制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5)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25240A Pending CN101715057A (zh) 2005-12-06 2006-11-30 数字相机、相机机身、相机系统及该数字相机的控制方法
CN200910225242XA Active CN101715058B (zh) 2005-12-06 2006-11-30 数字相机、相机机身、相机系统及该数字相机的控制方法
CN201310491932.6A Active CN103647895B (zh) 2005-12-06 2006-11-30 相机机身、相机系统及相机机身的控制方法
CN201310491707.2A Active CN103647893B (zh) 2005-12-06 2006-11-30 数字相机、相机机身、相机系统及该数字相机的控制方法
CN2009102252453A Active CN101715059B (zh) 2005-12-06 2006-11-30 数字相机、相机机身、相机系统及该数字相机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7) US8411196B2 (zh)
EP (7) EP2282521A3 (zh)
JP (22) JP4413258B2 (zh)
KR (9) KR101143125B1 (zh)
CN (13) CN101715060B (zh)
BR (1) BRPI0619410A2 (zh)
RU (2) RU2384968C1 (zh)
WO (1) WO200706657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10104597A (ko) * 2000-05-15 2001-11-26 김범기 순금박편이 함유한 인삼주 제조방법
KR20020011834A (ko) * 2000-08-04 2002-02-09 안정오 주류제조법
KR20030038871A (ko) * 2001-11-06 2003-05-17 나노바이오주식회사 금 콜로이드 제조방법
US7016603B2 (en) 2002-11-26 2006-03-21 Lab Partners Associates, Inc.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odule
JP4443361B2 (ja) * 2004-09-22 2010-03-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撮像装置およびカメラ
US20100066895A1 (en) * 2005-12-06 2010-03-18 Panasonic Corporation Digital camera
US8223242B2 (en) * 2005-12-06 2012-07-17 Panasonic Corporation Digital camera which switches the displays of images with respect to a plurality of display portions
CN101715060B (zh) * 2005-12-06 2012-06-2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数字相机、相机机身、相机系统及该数字相机的控制方法
US20100066890A1 (en) * 2005-12-06 2010-03-18 Panasonic Corporation Digital camera
JP2007194769A (ja) * 2006-01-18 2007-08-02 Olympus Imaging Corp デジタル一眼レフカメラ
US7437063B2 (en) 2006-04-07 2008-10-14 Lab Partners Associates, Inc. Wireless camera flash synchronizer system and method
CN101094329B (zh) * 2006-06-20 2011-05-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数字照相机
JP2008040008A (ja) * 2006-08-03 2008-02-21 Olympus Imaging Corp デジタルカメラ
GB2440966A (en) * 2006-08-15 2008-02-20 Vb Uk Ip Ltd Determining the distance of visual fixation using measurements of the respiratory system and/or from eyelid function
JP2008122534A (ja) 2006-11-09 2008-05-29 Canon Inc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4909109B2 (ja) * 2007-02-07 2012-04-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5022105B2 (ja) * 2007-05-29 2012-09-1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カメラの表示制御装置及び方法
EP2162792A4 (en) * 2007-05-29 2011-08-24 Lab Partners Associat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INTAINING FLASH CONTACT COMMUNICATIONS BETWEEN A CAMERA AND A WIRELESS DEVICE
JP4926833B2 (ja) * 2007-06-01 2012-05-0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カメラシステム
JP5354879B2 (ja) * 2007-07-24 2013-11-27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カメラ
US8497928B2 (en) * 2007-07-31 2013-07-30 Palm, Inc. Techniques to automatically focus a digital camera
JP5273965B2 (ja) * 2007-08-07 2013-08-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KR101345301B1 (ko) * 2007-08-08 2013-12-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포컬 플레인 셔터, 이를 구비하는 촬상 장치 및 촬상 방법
KR101345290B1 (ko) * 2007-08-10 2013-12-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지털 신호 처리기 및 이를 채용한 디지털 영상 처리 장치
JP2010263254A (ja) * 2007-08-29 2010-11-18 Panasonic Corp カメラシステムおよびカメラ本体
JP4989385B2 (ja) * 2007-09-12 2012-08-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9111844A (ja) * 2007-10-31 2009-05-21 Fujifilm Corp 撮影装置
JP5245370B2 (ja) * 2007-11-22 2013-07-24 株式会社ニコン 固体撮像装置、電子カメラ
JP2009130582A (ja) * 2007-11-22 2009-06-11 Nikon Corp 固体撮像装置、電子カメラ
JP2009282510A (ja) * 2008-04-23 2009-12-03 Panasonic Corp 交換レンズ、カメラ本体、及び撮像装置
JP5188293B2 (ja) * 2008-07-03 2013-04-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8704907B2 (en) * 2008-10-30 2014-04-22 Panasonic Corporation Camera body and camera system with interchangeable lens for performing image data correction
US8237852B2 (en) * 2008-10-30 2012-08-07 Panasonic Corporation Camera body and camera system
JP5223644B2 (ja) * 2008-12-15 2013-06-2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US8326136B1 (en) 2009-02-12 2012-12-04 Lab Partners Associate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mmunicating with a device using one or more camera body controls
US8326141B1 (en) 2009-02-12 2012-12-04 Lab Partners Associate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hanging power states of a remote device using one or more camera body controls and a preset delay
US8718461B2 (en) 2009-02-12 2014-05-06 Lab Partners Associates, Inc. Photographic synchronization optimization system and method
JP2012517624A (ja) 2009-02-12 2012-08-02 ラブ・パートナーズ・アソシエイツ・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早期写真同期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US8614766B1 (en) 2009-02-12 2013-12-24 Lab Partners Associate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a power state of a remote device using camera body backlighting control signaling
JP5253265B2 (ja) * 2009-03-27 2013-07-31 オリンパス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画像再生装置及び画像表示制御方法
JP5451259B2 (ja) * 2009-08-28 2014-03-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8525912B2 (en) 2009-10-16 2013-09-0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hotographing an image of digital camera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WO2011046245A1 (ko) * 2009-10-16 2011-04-21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디지털 카메라의 영상 촬영 방법 및 장치
JP5494963B2 (ja) * 2009-11-09 2014-05-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カメラシステム
EP2341381A1 (en) * 2009-12-15 2011-07-06 Dialog Imaging Systems GmbH Drop detection using lens position sensing of camera module
WO2011105843A2 (ko) * 2010-02-26 2011-09-01 주식회사 인디랩 외장형 스토리지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KR101019651B1 (ko) * 2010-05-19 2011-03-07 주식회사 인디랩 외장형 스토리지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CN101922971B (zh) * 2010-05-06 2012-09-05 袁国炳 一种用于红外测温仪的光学系统和调焦结构
JP2011239131A (ja) 2010-05-10 2011-11-24 Canon Inc 撮像装置
KR101110725B1 (ko) * 2010-06-16 2012-02-27 엠텍비젼 주식회사 썸네일 이미지를 이용한 후보 이미지 제시 방법 및 이를 수행하는 이미지 신호 처리 장치와 촬상 장치
JP5402857B2 (ja) * 2010-07-05 2014-01-29 株式会社ニコン 撮像装置及びレンズ鏡筒
JP5464083B2 (ja) * 2010-07-07 2014-04-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656484B2 (ja) * 2010-07-07 2015-01-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システム
WO2012009537A1 (en) 2010-07-14 2012-01-19 Lab Partners Associates, Inc. Photographic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rotocol system and method
US8970720B2 (en) 2010-07-26 2015-03-03 Apple Inc. Automatic digital camera photography mode selection
US20120019704A1 (en) * 2010-07-26 2012-01-26 Levey Charles I Automatic digital camera photography mode selection
US9369615B1 (en) * 2010-08-03 2016-06-14 Drake R. Rice Camera for handheld device
JP5543874B2 (ja) * 2010-08-06 2014-07-09 オリンパス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方法
KR20120019244A (ko) * 2010-08-25 2012-03-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휴대 단말기의 복합 속성 제어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휴대 단말기
JP2012063722A (ja) * 2010-09-17 2012-03-29 Fujifilm Corp 撮像装置、表示制御方法
WO2012035877A1 (ja) 2010-09-17 2012-03-2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影装置
JP5794661B2 (ja) 2010-12-20 2015-10-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機器
US20120188369A1 (en) * 2011-01-24 2012-07-26 Jason Griesbach Astronomy Camera with Real Time Image Viewing and Method of Use
RU2464608C1 (ru) * 2011-02-21 2012-10-20 Корпорация "САМСУНГ ЭЛЕКТРОНИКС Ко., Лтд." Оптическая система голографической видеокамеры
JP5906435B2 (ja) * 2011-03-16 2016-04-2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カメラシステム、カメラ本体およびレンズユニット
JP5454508B2 (ja) * 2011-04-06 2014-03-26 株式会社ニコン 光学機器
EP2533518B1 (en) * 2011-06-10 2014-09-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ake compensation apparatus, shake compens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KR101710633B1 (ko) * 2011-08-05 2017-02-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자동 초점 조절 방법, 자동 초점 조절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지털 촬영장치
WO2013047159A1 (ja) * 2011-09-28 2013-04-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WO2013047483A1 (ja) * 2011-09-30 2013-04-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影装置、撮影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3128240A (ja) * 2011-12-19 2013-06-27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子カメラ
US8988532B2 (en) * 2012-02-29 2015-03-24 High Sec Labs Ltd. Secure video camera device
TWI459070B (zh) * 2012-03-07 2014-11-01 Altek Corp 雙馬達鏡頭致動裝置及其雙馬達鏡頭致動方法
JP6071616B2 (ja) * 2012-03-22 2017-02-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記憶媒体
CN104205797B (zh) 2012-03-28 2015-10-2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
JP5643464B2 (ja) 2012-03-28 2014-12-1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
JP6012266B2 (ja) * 2012-06-07 2016-10-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絞り制御方法
EP2658243B1 (en) 2012-04-26 2019-08-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capture apparatus, lens unit, communication controlling method, and diaphragm controlling method
US8964089B2 (en) 2012-05-09 2015-02-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imulated preview for preferred image exposure
JP5956836B2 (ja) * 2012-06-08 2016-07-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表示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2013258537A (ja) * 2012-06-12 2013-12-26 Canon Inc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画像表示方法
JP6083972B2 (ja) 2012-07-28 2017-02-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CN103079032A (zh) * 2012-11-16 2013-05-01 上海培清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清晰度的毛细管电泳凝胶成像系统
US10079968B2 (en) 2012-12-01 2018-09-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Camera having additional functionality based on connectivity with a host device
US20140152777A1 (en) * 2012-12-01 2014-06-05 Csr Techology Inc. Camera having additional functionality based on connectivity with a host device
CN103055635B (zh) * 2012-12-28 2015-06-03 永城煤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水泥罐排气孔除尘装置
NZ709735A (en) * 2013-01-15 2016-12-23 Avigilon Cor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an infrared illumination beam with a variable illumination pattern
JP2014165710A (ja) * 2013-02-26 2014-09-08 Ricoh Imaging Co Ltd 画像表示装置
JP6164978B2 (ja) * 2013-08-21 2017-07-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焦点調整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並びに撮像装置
CN103561200A (zh) * 2013-10-26 2014-02-05 计卫舸 基于镜头全像场应用的数码影像记录器
US9690169B2 (en) 2013-11-04 2017-06-27 Lab Partners Associates, Inc. Photographic lighting system and method
JP2015099956A (ja) * 2013-11-18 2015-05-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情報処理装置、撮像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214421B2 (ja) * 2014-02-18 2017-10-18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
DE112015002098B4 (de) 2014-05-02 2022-02-03 Fujifilm Corporation Abstandsmessvorrichtung
US10136068B2 (en) * 2014-05-08 2018-11-20 Sony Corporation Imaging apparatus
CN105450920B (zh) * 2014-08-19 2019-10-11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拍照方法及装置
JP2016072965A (ja) * 2014-09-29 2016-05-0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US9667867B2 (en) * 2015-03-30 2017-05-30 Omnivision Technologies, Inc. Low power smart image capture
US10230896B2 (en) * 2015-04-03 2019-03-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ccessory for camera and storage medium storing display control program
CN107710727B (zh) * 2015-06-30 2020-03-24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移动式摄像装置及移动式摄像方法
US10362249B2 (en) * 2015-07-31 2019-07-23 Sony Corporation Image capturing device, image capturing method, capable of improving trackability of focus position and focusing accuracy with respect to subject
JP6758843B2 (ja) * 2016-02-04 2020-09-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影制御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US9854156B1 (en) 2016-06-12 2017-12-26 Apple Inc. User interface for camera effects
US10027879B2 (en) * 2016-11-15 2018-07-17 Google Llc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to provide an auto-focus capability based on object distance information
CN113965704A (zh) 2016-12-19 2022-01-21 索尼公司 控制设备、控制方法和程序
DK180859B1 (en) 2017-06-04 2022-05-23 Apple Inc USER INTERFACE CAMERA EFFECTS
US11722764B2 (en) 2018-05-07 2023-08-08 Apple Inc. Creative camera
JP7229689B2 (ja) 2018-07-23 2023-02-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EP3847613A1 (en) 2018-09-09 2021-07-14 Viewnetic Ltd. Inspection system for use in monitoring plants in plant growth areas
DK201870623A1 (en) 2018-09-11 2020-04-15 Apple Inc. USER INTERFACES FOR SIMULATED DEPTH EFFECTS
US10645294B1 (en) 2019-05-06 2020-05-05 Apple Inc. User interfaces for capturing and managing visual media
US11770601B2 (en) 2019-05-06 2023-09-26 Apple Inc. User interfaces for capturing and managing visual media
US11321857B2 (en) 2018-09-28 2022-05-03 Apple Inc. Displaying and editing images with depth information
US11128792B2 (en) 2018-09-28 2021-09-21 Apple Inc. Capturing and displaying images with multiple focal planes
CN109164967B (zh) * 2018-09-30 2020-08-04 西安蜂语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光学设备的调整方法、系统、设备和存储介质
US11706521B2 (en) 2019-05-06 2023-07-18 Apple Inc. User interfaces for capturing and managing visual media
CN110933269B (zh) * 2019-11-12 2021-11-23 武汉联一合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相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11031235B (zh) * 2019-11-21 2021-10-2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ois驱动电路结构、数据获取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3163071B (zh) * 2020-01-22 2022-09-16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
CN111650805B (zh) * 2020-05-21 2021-03-19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一种基于旋转电磁铁切换机构的双视场快速切换装置及方法
US11054973B1 (en) 2020-06-01 2021-07-06 Apple Inc. User interfaces for managing media
US11212449B1 (en) * 2020-09-25 2021-12-28 Apple Inc. User interfaces for media capture and management
US11778339B2 (en) 2021-04-30 2023-10-03 Apple Inc. User interfaces for altering visual media
US11539876B2 (en) 2021-04-30 2022-12-27 Apple Inc. User interfaces for altering visual media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89759A (zh) * 2001-06-05 2003-01-08 佳能株式会社 图象摄取设备
CN1438804A (zh) * 2002-02-15 2003-08-27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信息存储用的记录媒体中的可用容量的通知控制
CN1543195A (zh) * 2003-02-26 2004-11-03 ������������ʽ���� 摄像装置及所述装置的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924A (en) * 1841-01-05 Edmund warren
JPS5111386Y1 (zh) 1970-06-16 1976-03-27
JPS587622A (ja) 1981-07-08 1983-01-17 Nippon Kogaku Kk <Nikon> 自動焦点調節可能なモ−タドライブカメラ
SU1120400A1 (ru) 1983-04-11 1984-10-23 Предприятие П/Я В-2867 Устройство автоматической фокусировки
SU1293689A1 (ru) * 1985-05-20 1987-02-28 Предприятие П/Я Р-6681 Фотокамера
JPS62245231A (ja) 1986-04-18 1987-10-26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カメラ
US4786929A (en) * 1986-10-17 1988-11-2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Single lens reflex camera
US4881799A (en) 1987-04-20 1989-11-21 Ricoh Company, Ltd. Varifocal lens device
US5122880A (en) 1989-05-29 1992-06-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nic still camera with lessened power consumption
US5053803A (en) 1990-02-15 1991-10-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formation display apparatus for camera
DE69133553T2 (de) * 1990-10-15 2007-09-27 Canon K.K. Bildaufnahmegerät mit Wechselobjektiven
EP0483822B1 (en) 1990-10-31 1998-09-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Video camera provided with interchangeable lenses
DE4216073C2 (de) 1991-05-15 1995-01-26 Asahi Optical Co Ltd Vorrichtung zum automatischen Scharfeinstellen eines optischen Systems
JPH06113184A (ja) 1992-09-24 1994-04-22 Casio Comput Co Ltd カメラ装置
JP3911637B2 (ja) 1994-10-20 2007-05-0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カメラ
US6111609A (en) 1995-01-05 2000-08-29 Thomson Licensing S.A. Electronic recording camera with reduced power consumption
US5745175A (en) * 1995-10-02 1998-04-28 Flashpoint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automatic focus control for a still digital camera
JP3530679B2 (ja) 1996-06-14 2004-05-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接眼検知機能付撮像装置
US7401884B2 (en) * 1997-07-15 2008-07-22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Inkjet printhead with integral nozzle plate
JP3724153B2 (ja) 1997-10-24 2005-12-07 旭硝子株式会社 溶融ガラスの減圧脱泡装置
JPH11352585A (ja) 1998-06-12 1999-12-24 Nikon Corp 撮影レンズおよび一眼レフレックスカメラシステム
JP4164202B2 (ja) 1998-10-08 2008-10-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電子機器の駆動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憶媒体
JP2000122172A (ja) * 1998-10-15 2000-04-28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一眼レフカメラ
US6392302B1 (en) 1998-11-20 2002-05-21 Micron Technology, Inc. Polycide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polycide structure
US6496657B2 (en) 1999-02-16 2002-12-17 Konica Corporation Camera
JP2000241873A (ja) 1999-02-24 2000-09-08 Olympus Optical Co Ltd 電子カメラ装置
JP3564031B2 (ja) 1999-03-16 2004-09-08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電子スチルカメラ
JP2000308019A (ja) 1999-04-23 2000-11-02 Canon Inc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及び記憶媒体
JP4142205B2 (ja) 1999-05-19 2008-09-03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電子スチルカメラ
US6906744B1 (en) 1999-09-28 2005-06-14 Nikon Corporation Electronic camera
JP2001136546A (ja) 1999-11-09 2001-05-18 Nikon Corp 電子カメラ
JP4487342B2 (ja) 1999-09-28 2010-06-23 株式会社ニコン デジタルカメラ
CN2392323Y (zh) * 1999-10-15 2000-08-16 陈毓昆 往复摆动式180度扫描摄像装置
JP2001117542A (ja) 1999-10-15 2001-04-27 Canon Inc 撮像装置、その起動方法および記憶媒体
KR100584538B1 (ko) * 1999-11-04 2006-05-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마이크로미러 가동장치를 채용한 반사형 프로젝터
JP2001136564A (ja) 1999-11-04 2001-05-18 Nec Corp 移動局の利用規制方法及び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JP3978530B2 (ja) 1999-12-07 2007-09-1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電子カメラ
JP2001169180A (ja) 1999-12-13 2001-06-22 Minolta Co Ltd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01177741A (ja) 1999-12-15 2001-06-29 Minolta Co Ltd 電子カメラおよび表示システム
JP2001177761A (ja) 1999-12-15 2001-06-29 Minolta Co Ltd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3415529B2 (ja) 1999-12-22 2003-06-09 エヌイーシーアクセステクニカ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
JP2001186401A (ja) 1999-12-24 2001-07-06 Minolta Co Ltd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3750462B2 (ja) 2000-02-22 2006-03-01 コニカミノルタフォト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カメラおよび記録媒体
US6453124B2 (en) * 2000-03-27 2002-09-17 Minolta Co., Ltd. Digital camera
JP3726630B2 (ja) 2000-03-27 2005-12-14 コニカミノルタフォト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スチルカメラ
JP3634232B2 (ja) 2000-03-30 2005-03-30 コニカミノルタフォト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スチルカメラ
JP4387559B2 (ja) 2000-05-25 2009-12-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2002006208A (ja) 2000-06-23 2002-01-09 Asahi Optical Co Ltd 自動焦点検出機構を備えたデジタルスチルカメラ
JP4543514B2 (ja) 2000-07-18 2010-09-15 株式会社ニコン 電子カメラ
JP2002090823A (ja) 2000-09-12 2002-03-27 Canon Inc 自動焦点カメラ及びその撮影方法
US6970198B1 (en) * 2000-09-14 2005-11-29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Digital camera and method of improving image quality in live view mode
JP3395769B2 (ja) 2000-09-29 2003-04-14 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スチルカメラ
JP2002139772A (ja) 2000-10-31 2002-05-17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カメラのファインダ装置
JP3773242B2 (ja) 2001-01-10 2006-05-10 コニカミノルタフォト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4464006B2 (ja) 2001-03-27 2010-05-1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露光方法
JP3546854B2 (ja) 2001-03-28 2004-07-28 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カメラボディおよび露出制御方法
JP4944306B2 (ja) * 2001-04-16 2012-05-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US20020186316A1 (en) 2001-06-11 2002-12-12 Baron John M. Support sensor
US7375755B2 (en) * 2001-08-30 2008-05-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isplaying an image and posture information
US6536154B1 (en) * 2001-09-07 2003-03-25 Michaels Of Oregon Co. Lo-pro sling swivel
JP4378072B2 (ja) * 2001-09-07 2009-12-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撮像装置、携帯通信機器、映像の表示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3726733B2 (ja) 2001-10-16 2005-12-14 コニカミノルタフォト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撮影システム
TW575718B (en) * 2001-12-11 2004-02-11 Honda Motor Co Ltd Method of starting an electric brushless rotating machine for driving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7542091B2 (en) 2001-12-11 2009-06-02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Device power manage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US7324148B2 (en) * 2002-04-26 2008-01-29 Olympus Optical Co., Ltd. Camera and image pickup device unit used therefor having a sealing structure between a dust proofing member and an image pick up device
JP2003333400A (ja) * 2002-05-10 2003-11-2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デジタルカメラ
US6810207B2 (en) 2002-05-13 2004-10-26 Olympus Corporation Camera
JP3789392B2 (ja) 2002-05-13 2006-06-21 Necアクセステクニカ株式会社 PPPoE内蔵ルータ及びそのグローバルIPアドレス割り当て方法
JP3757906B2 (ja) * 2002-05-28 2006-03-22 株式会社ニコン 電子カメラ
JP3882687B2 (ja) 2002-06-11 2007-02-2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携帯型通信装置
JP4090851B2 (ja) * 2002-11-19 2008-05-28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ホワイトバランス処理装置、ホワイトバランス処理方法及び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04069922A (ja) 2002-08-05 2004-03-04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撮影装置
US7391463B2 (en) * 2002-08-06 2008-06-24 Olympus Corporation Image sensing apparatus having distance measuring unit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JP2004117488A (ja) 2002-09-24 2004-04-15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カメラシステム
JP2004170633A (ja) * 2002-11-19 2004-06-17 Olympus Corp カメラの自動焦点調節装置
JP2004201104A (ja) * 2002-12-19 2004-07-15 Minolta Co Ltd 撮像装置
JP4632626B2 (ja) 2002-12-27 2011-02-16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記録媒体収納装置およびデジタルカメラ
JP3697256B2 (ja) 2003-02-12 2005-09-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レンズ装置
JP4288965B2 (ja) 2003-03-07 2009-07-01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電子カメラ及び撮像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04326002A (ja) 2003-04-28 2004-11-18 Sigma Corp クイックリターン機構
JP2004354581A (ja) 2003-05-28 2004-12-16 Minolta Co Ltd 撮像装置
JP4357212B2 (ja) 2003-05-30 2009-11-0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カメラ、そのファインダー制御方法およびデジタルカメラ制御用の記録媒体
JP2004363810A (ja) 2003-06-03 2004-12-24 Nikon Corp 電子カメラ
JP2005006122A (ja) * 2003-06-12 2005-01-06 Olympus Corp デジタルカメラシステム、デジタルカメラボディおよび交換レンズ
JP2005020199A (ja) 2003-06-24 2005-01-20 Olympus Corp デジタル一眼レフカメラ
JP4395334B2 (ja) 2003-06-26 2010-01-06 京セラ株式会社 ディジタルカメラ
JP2005024858A (ja) 2003-07-01 2005-01-27 Olympus Corp デジタル一眼レフカメラ
JP4331523B2 (ja) 2003-07-01 2009-09-16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一眼レフカメラ
JP4309716B2 (ja) 2003-07-22 2009-08-05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カメラ
JP4343628B2 (ja) 2003-09-04 2009-10-14 Hoya株式会社 電子カメラ
JP4174404B2 (ja) 2003-10-01 2008-10-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画像表示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JP2005142660A (ja) * 2003-11-04 2005-06-02 Olympus Corp カメラ
JP4607448B2 (ja) 2003-11-14 2011-01-05 富士通株式会社 電子装置、撮影制御方法、撮影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集積回路
US7492410B2 (en) * 2003-11-25 2009-02-17 Nikon Corporation Electronic camera
JP2005189602A (ja) * 2003-12-26 2005-07-14 Pentax Corp カメラシステム
JP4504031B2 (ja) * 2004-01-22 2010-07-1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カメラシステム
JP4280652B2 (ja) 2004-02-04 2009-06-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ファインダ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2005221602A (ja) 2004-02-04 2005-08-18 Konica Minolta Photo Imaging Inc 撮像装置
US7477163B2 (en) * 2004-02-19 2009-01-1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asset location via local triangulation
JP2005244311A (ja) 2004-02-24 2005-09-08 Canon Inc 撮像装置、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JP4497955B2 (ja) 2004-02-27 2010-07-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カラーバランス制御方法
JP2005286551A (ja) * 2004-03-29 2005-10-13 Konica Minolta Photo Imaging Inc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4374574B2 (ja) 2004-03-30 2009-12-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マニュアルフォーカス調整装置及び合焦アシスト・プログラム
JP4130641B2 (ja) * 2004-03-31 2008-08-0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ディジタル・スチル・カメラ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4355250B2 (ja) 2004-03-31 2009-10-28 Hoya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4328260B2 (ja) * 2004-04-21 2009-09-09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一眼レフレックスカメラ
JP2005311764A (ja) * 2004-04-22 2005-11-04 Konica Minolta Photo Imaging Inc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4464203B2 (ja) * 2004-06-11 2010-05-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ミラー駆動装置
KR100551432B1 (ko) * 2004-07-29 2006-02-09 주식회사 팬택앤큐리텔 부가 데이타 전송 기능을 구비한 단문 메시지 관리 시스템
JP2005037963A (ja) 2004-09-13 2005-02-10 Konica Minolta Photo Imaging Inc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4662333B2 (ja) * 2004-10-12 2011-03-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2006163094A (ja) 2004-12-09 2006-06-22 Konica Minolta Photo Imaging Inc デジタル一眼レフカメラ
JP2006203707A (ja) 2005-01-21 2006-08-03 Olympus Imaging Corp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US7328461B2 (en) * 2005-02-24 2008-02-12 Morning Pride Manufacturing, L.L.C. Protective trousers having gusseted fly
US7355154B2 (en) 2005-04-11 2008-04-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sensing apparatus with movable light flux splitt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JP2006313250A (ja) * 2005-05-09 2006-11-16 Konica Minolta Photo Imaging Inc レンズ交換式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06323273A (ja) * 2005-05-20 2006-11-30 Olympus Imaging Corp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07060131A (ja) 2005-08-23 2007-03-08 Olympus Imaging Corp ライブビュー表示機能を有するカメラ
JP4932229B2 (ja) 2005-11-18 2012-05-16 オリンパス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カメラ
US20100066895A1 (en) 2005-12-06 2010-03-18 Panasonic Corporation Digital camera
US20100066890A1 (en) 2005-12-06 2010-03-18 Panasonic Corporation Digital camera
CN101715060B (zh) 2005-12-06 2012-06-2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数字相机、相机机身、相机系统及该数字相机的控制方法
US8223242B2 (en) 2005-12-06 2012-07-17 Panasonic Corporation Digital camera which switches the displays of images with respect to a plurality of display portions
CN101094329B (zh) 2006-06-20 2011-05-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数字照相机
JP2008040008A (ja) 2006-08-03 2008-02-21 Olympus Imaging Corp デジタルカメラ
WO2009085950A2 (en) * 2007-12-19 2009-07-09 Blue Spark Technologies, Inc. High current thin electrochemical cell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JP2009222860A (ja) 2008-03-14 2009-10-01 Sony Corp ミラー駆動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KR101476652B1 (ko) * 2008-07-11 2014-12-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지털 촬영장치, 제어방법 및 제어방법을 실행시키기 위한프로그램을 저장한 기록매체
JP5416980B2 (ja) 2009-01-30 2014-02-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系、交換レンズ装置、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US8760556B2 (en) * 2011-07-01 2014-06-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capture apparatus with variable translucency mirror
US9210968B2 (en) 2013-03-15 2015-12-15 Tsontcho Ianchulev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hesive application of a customized sole-shaped pad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89759A (zh) * 2001-06-05 2003-01-08 佳能株式会社 图象摄取设备
CN1438804A (zh) * 2002-02-15 2003-08-27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信息存储用的记录媒体中的可用容量的通知控制
CN1543195A (zh) * 2003-02-26 2004-11-03 ������������ʽ���� 摄像装置及所述装置的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47895B (zh) 2017-09-26
EP2560370A3 (en) 2013-07-03
EP2282520A3 (en) 2011-09-21
US8223263B2 (en) 2012-07-17
JP4437165B2 (ja) 2010-03-24
KR101143125B1 (ko) 2012-06-15
US7646421B2 (en) 2010-01-12
KR101151097B1 (ko) 2012-06-01
JP2010158041A (ja) 2010-07-15
EP2560370A2 (en) 2013-02-20
EP1962498A1 (en) 2008-08-27
JP2010020341A (ja) 2010-01-28
US20090310012A1 (en) 2009-12-17
CN103647893A (zh) 2014-03-19
JP4491044B2 (ja) 2010-06-30
US7408586B2 (en) 2008-08-05
CN100581219C (zh) 2010-01-13
US20070153112A1 (en) 2007-07-05
JP2009303255A (ja) 2009-12-24
JPWO2007066578A1 (ja) 2009-05-21
JP2009301060A (ja) 2009-12-24
JP2010016897A (ja) 2010-01-21
CN103647893B (zh) 2017-05-17
CN101715056A (zh) 2010-05-26
EP2282523A2 (en) 2011-02-09
JP2009303254A (ja) 2009-12-24
US7782394B2 (en) 2010-08-24
CN101715061B (zh) 2012-07-04
EP2282523A3 (en) 2011-10-19
KR101151163B1 (ko) 2012-06-04
EP2282520A2 (en) 2011-02-09
CN101715059A (zh) 2010-05-26
BRPI0619410A2 (pt) 2011-10-04
JP4489831B2 (ja) 2010-06-23
JP2010022052A (ja) 2010-01-28
US8218071B2 (en) 2012-07-10
CN101713904B (zh) 2012-08-29
JP4437164B2 (ja) 2010-03-24
US20100271531A1 (en) 2010-10-28
JP4489838B2 (ja) 2010-06-23
EP2282519A2 (en) 2011-02-09
KR20110005317A (ko) 2011-01-17
JP4489837B2 (ja) 2010-06-23
JP4489833B2 (ja) 2010-06-23
US20080068490A1 (en) 2008-03-20
RU2009143437A (ru) 2011-05-27
KR20120008545A (ko) 2012-01-30
JP2012073622A (ja) 2012-04-12
US7787045B2 (en) 2010-08-31
JP2009303256A (ja) 2009-12-24
KR20100017789A (ko) 2010-02-16
KR20080075539A (ko) 2008-08-18
US20100265379A1 (en) 2010-10-21
CN103647895A (zh) 2014-03-19
EP2282522B1 (en) 2012-11-14
KR101151157B1 (ko) 2012-06-04
EP2282522A3 (en) 2011-10-12
KR20100017791A (ko) 2010-02-16
CN103647894A (zh) 2014-03-19
KR101304005B1 (ko) 2013-09-04
CN101326815A (zh) 2008-12-17
US20140028890A1 (en) 2014-01-30
CN101715061A (zh) 2010-05-26
KR20110004487A (ko) 2011-01-13
CN101713904A (zh) 2010-05-26
EP1962498B1 (en) 2014-01-08
JP2010016893A (ja) 2010-01-21
KR20110005316A (ko) 2011-01-17
US9071747B2 (en) 2015-06-30
US20070153114A1 (en) 2007-07-05
EP2282519B1 (en) 2016-01-27
JP4489835B2 (ja) 2010-06-23
EP2282521A2 (en) 2011-02-09
US20100271532A1 (en) 2010-10-28
US8970759B2 (en) 2015-03-03
RU2008127323A (ru) 2010-01-20
JP4489836B2 (ja) 2010-06-23
KR20100017787A (ko) 2010-02-16
JP4489830B2 (ja) 2010-06-23
EP1962498A4 (en) 2011-08-31
US20110267528A1 (en) 2011-11-03
KR20110004488A (ko) 2011-01-13
US8228416B2 (en) 2012-07-24
JP4413258B2 (ja) 2010-02-10
CN101715058A (zh) 2010-05-26
CN101715057A (zh) 2010-05-26
JP2009303258A (ja) 2009-12-24
US20100295955A1 (en) 2010-11-25
JP4489832B2 (ja) 2010-06-23
CN101715060B (zh) 2012-06-20
JP2009303253A (ja) 2009-12-24
EP2282519A3 (en) 2011-09-14
US8411196B2 (en) 2013-04-02
US20070153113A1 (en) 2007-07-05
WO2007066578A1 (ja) 2007-06-14
CN103647892A (zh) 2014-03-19
US8264596B2 (en) 2012-09-11
JP2009303257A (ja) 2009-12-24
US20090303374A1 (en) 2009-12-10
JP2010022053A (ja) 2010-01-28
JP2010016899A (ja) 2010-01-21
JP4491048B2 (ja) 2010-06-30
US8111323B2 (en) 2012-02-07
JP2010016895A (ja) 2010-01-21
JP2009303259A (ja) 2009-12-24
US20100066845A1 (en) 2010-03-18
KR100963342B1 (ko) 2010-06-14
EP2282521A3 (en) 2011-10-05
EP2282522A2 (en) 2011-02-09
CN101715060A (zh) 2010-05-26
KR101195696B1 (ko) 2012-10-29
RU2384968C1 (ru) 2010-03-20
US20100302411A1 (en) 2010-12-02
CN101715059B (zh) 2012-09-26
JP4491045B2 (ja) 2010-06-30
JP4491046B2 (ja) 2010-06-30
JP4491047B2 (ja) 2010-06-30
KR101143045B1 (ko) 2012-05-16
JP4437163B2 (ja) 2010-03-24
JP2010016894A (ja) 2010-01-21
JP2009303260A (ja) 2009-12-24
CN102325234A (zh) 2012-01-18
RU2510866C2 (ru) 2014-04-10
JP2010016896A (ja) 2010-01-21
US7796160B2 (en) 2010-09-14
CN101715058B (zh) 2013-03-27
JP2010016898A (ja) 2010-01-21
US20140028889A1 (en) 2014-01-30
US20100271530A1 (en) 2010-10-28
JP4440334B2 (ja) 2010-03-24
CN101715056B (zh) 2011-12-07
US20130088611A1 (en) 2013-04-11
KR101151083B1 (ko) 2012-06-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47892B (zh) 数字相机、相机机身、相机系统及该数字相机的控制方法
JP2007184912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